「厦门创业故事」从小作坊到行业第一“钢构一哥”共城长
【名片】
纪金冻
70后,厦门同安人,厦门鑫创好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
【创业者感言】
我生在厦门,长在厦门,创办的企业也和厦门这座城一起成长。这是我创业经历中最幸运而又难忘的事情。如今,厦门作出“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的决策部署,为我们专注于钢构领域的公建服务配套民营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我们会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以最优质的产品扮靓高颜值厦门。
【创业经历】
18岁从国企辞职下海创业。2000年,成立厦门市同安创好金属制品厂;2009年,为适应国内钢结构产业及公司发展的需要,变更成立为厦门鑫创好钢结构有限公司。目前,鑫创好在同安建有钢结构生产基地,占地面积为2万平方米。
从小作坊到我市民营钢构企业的NO.1,纪金冻(右)靠诚信为人和过硬的品质闯出一片天。
台海网7月27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上世纪90年代,在家门口做铝合金加工的纪金冻可能很难想象,20多年后,自己的企业会成为厦门民营钢结构行业里的NO.1,承建起国企、央企的大型配套工程。
从一家小作坊成长为行业里的佼佼者,厦门鑫创好钢结构有限公司董事长纪金冻表示,企业发展壮大是赶上了厦门“跨岛发展”的好机遇。在合作伙伴的眼中,这位“同安农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诚信的为人+过硬的品质”为纪金冻积累了口碑。
血液里的闯劲
小作坊尝试大转型 企业年产值已达3亿元
在创业前,纪金冻其实有“铁饭碗”——十几岁他就进入厦门一家国企从机修工开始干起。不过,闽南人血液里涌动的“闯”劲,让他一直考虑要不要“下海”单干。最终,他从国企辞职,在同安区洪塘镇的家门口办起了厦门市同安创好金属制品厂,专门承接同安区及周边的铝合金加工等业务。
没过多久,他就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当时正是厦门跨岛发展的起步阶段,岛外的基础配套工程很多,钢材深加工的需求量很大,我觉得这是一个机遇!”纪金冻看准了钢构加工的市场前景,自筹几十万元又贷款了几万元,跑到山东购买了“型钢组立机”和“门式埋弧焊机”,小作坊开始尝试大转型。
对于纪金冻的鑫创好来说,高速发展的机遇从2009年开始。
当年3月,“鑫创好”先后承揽到集美区杏西小学人行天桥工程。“这是企业第一次承接到市政工程项目,大家都很兴奋!”纪金冻说,实际上在此之前他就一直在寻找市政配套项目的切入机会,但正规的招投标流程、合同的细节章程……让他一头雾水。不久,市场、技术、财物、法务等团队引入他的企业。
正规的企业化运作让鑫创好敢于接受市政项目的考验,并且很快尝到甜头。2009年5月,鑫创好顺利拿下集美324国道(源泉)天桥工程;次月,企业又拿到了厦门市快速公交系统(BRT)2号线(同安段)西福三线跨线桥订单;当年7月和11月,纪金冻带着企业又把海沧北师大附校人行天桥和集美西滨小学人行天桥工程揽入囊中。
“这一年可以算是企业的起飞年,背后的原因在于这座城市的腾飞!”纪金冻所说的城市腾飞,正是厦门深入践行的“跨岛发展”战略。当时,岛外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速,鑫创好的钢构产品被广泛应用到桥梁、交通枢纽站和办公大楼中,这家民营企业开始了与城市一起发展壮大的历程。
如今,鑫创好企业年产值达3亿元,年纳税额超1000万元,与一批央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企业也已经成为厦门民营钢构企业的NO.1。
响当当的口碑
质量过硬为人诚信 注重对家乡的反哺回馈
上周末,中冶(上海)钢构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傅佑斌来到鑫创好。他就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四期改造项目的钢结构加工供应和纪金冻敲定合作细节。
去年,双方合作完成了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典礼主会场项目建设。“质量过硬,为人诚信!钢构一哥,没理由不跟他合作!”傅佑斌笑着说,纪金冻说初一供货绝不会拖到十五。
实际上,这样的评价并非恭维。去年的合作中,由于天气原因,施工工期稍有延误,鑫创好已经加工完成的钢构制品无法顺利交付,装卸、运输、仓储都需要费用,纪金冻自掏腰包补上了这个窟窿,让合作方感动不已,连声道谢。
2016年,鑫创好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共同成立技研中心,共取得了1项发明专利,3项使用新型专利的成绩;从去年开始,鑫创好开始装配式钢构生产,所有的供货产品全部在国标误差范围以内。
诚信的为人和过硬的产品品质让“钢构哥”在业界积累了口碑,而他也对家乡充满感情,更注重对这座城的反哺回馈。在鑫创好,半数以上的员工来自同安本地,在他们入职之前,纪金冻都会把钢构加工、电焊等技术倾囊相授。
“今年我们的项目储备已经达到1.1亿元,全年可望达到3亿元的施工产值。”纪金冻说,他们已经向区里提出了租用周边用地的申请,希望以空间突破为契机,迎来企业新一轮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