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秘籍

「吆喝韶老行当」老南京的篾(miè)匠(46)

Adam 0

#我的生活也是头条#

曾几何时,竹器制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老南京的篾匠店主要集中在珠江路的北门桥、中华门篾街、水西门等几个地方,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市区已难觅篾匠店的踪影,市民家庭生活中的竹制品也愈来愈少。如今,南京篾匠店大多已经消失。通过此文,我们呼唤菜篮子等竹器制品重新回到南京市民的生活中来。

篾匠店集中在北门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珠江路的北门桥一带还没有改造,桥南端连接着分岔的两条小路,一条是估衣廊,另一条则是鸡鹅巷。

两条小街上,一家挨着一家的都是篾匠店,足有五六十家之多,店面不算大,大都是连家店,即临街的是店铺,后面是主人住家。平房、小瓦、木门板,门口挂着形状各异、琳琅满目的竹制品,再加上小桥流水,倒不失为当年珍珠河畔、北门桥头的一景。店主一般就是篾匠本人。每天清晨,匠人们卸下一块块门板,把竹器制品一件件挂在店门两边,便开始了一天的劳作。篾匠的工具很简单,一刀、一锯、一尺、一木墩而已。篾匠的活计是手工活,既需要体力,更需要智慧,大到生产工具用具,小到生活用品用具,其构图和尺寸都在篾匠的头脑中。更令人惊奇的是,像竹椅、竹茶等竹器家具,匠人不用钉子、铁丝,全部用竹销固定,相当牢固。

珍珠河里的毛竹

匠人们一般先从安徽、浙江或江西的山区采购来新鲜毛竹,扎成捆,直接浸泡在离店不远的珍珠河里,所以,当时不宽的河道里,比比皆是各家篾匠店浸泡的竹排。毛竹一般要浸泡半年以上才能用来编制竹器。编制时,要经历下料、劈竹、剖篾、刮篾、编制、整形、定型等几道工序,编制精细的竹制工艺品时,篾丝能细得和头发相差无几。

当年,这两条街上虽都是篾匠店,但也略有不同。记得估衣廊的篾匠店以编制生活用品为主,篾匠中,以安徽人为多,而鸡鹅巷的篾匠店则以编制生产工具为主,篾匠则以江西人居多。当年各家店的生意都还不错,很少发生占用道路、河面的纠纷。

市民生活中的竹器制品

南京的中老年人都还记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塑料制品还没有完全进入市民生活,家庭生活用品用具中有不少都是竹子制作的,竹菜篮子、竹筲箕(淘米箩)、竹蒸笼、竹筷子、竹筷筒、竹牙签、竹刷锅刷子、竹夹子、竹衣架、竹鸟笼、竹窗帘、竹抓痒耙子、竹床、竹凉席、竹椅子、晒衣被的竹竿、刷马桶的竹刷子等等。

家庭生活离不开竹制品,另外还有用竹子做成的箫、笛、笙等乐器。竹制品的优点是耐用、防腐、经济、环保。当时许多家庭里最常用的竹器就是菜篮子,每家的大小篮子有好几个,菜篮子用坏了,舍不得扔掉,里面垫块旧油毛毡当作垃圾篓子用。

工艺美术大楼的“竹苑”

南京的工匠们善于把竹子做成各种生活用品,在他们手下,竹子还能变成高档的工艺品。在笔者的记忆中,北京东路上的工艺美术大楼1986年曾经在二楼就设立过“竹苑”专柜,展示和销售高档竹器和竹编工艺精品,备受日本、东南亚和欧美客人的青睐。

这些竹编制品多以工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像竹编茶具,由内胎和外套组成,竹编艺人用精选的慈竹,经过劈、启、揉、匀等多道工序,制成细如发丝的竹丝,染上色彩,再按照茶具陶瓷内胎的形状和大小,编织嵌合而成,十分精美,很受欢迎。

在艺人手下,竹编的螳螂、蚂蚱、蝉、蝴蝶等小动物个个栩栩如生、憨态可掬。工艺美术大楼还请来了南京有名的竹编、竹刻艺人赵德桢祖孙,现场表演竹编、竹刻艺术,他们能把竹篾片加工得薄如蝉翼,能在金陵折扇的扇骨上刻画出飘逸的仕女和秀丽的山水。1981年南京工艺美术代表团访问日本名古屋,带去了许多竹编工艺品,全部售罄。

别墅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

隔热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