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秘籍

「喜迎党的二十大」记忆桓台|马桥镇·前金村(二)

Olivia 0

马桥镇·前金村(二)

1

前金村|村庄古迹

土地庙 位于村西门外,建于明末。每逢农历二月二日,村民上供。解放后拆除。

金氏宗祠 始建于清光绪初年。1933年重修。宗祠坐落在金家庄中南部,占地1900平方米。

金氏宗祠门前竖立着标志文武举人的旗杆座四个(文举人金梦魁,武举人金献寿)。大门的横匾上刻有“奉先思孝”四个大字,对联是:“入庙常思静行庭若于人;水源承世泽宗德忆先灵。”两门上镌刻着“报本”“追源”四个大字,门楣上的横幅是“孝思永远”。过大门台阶,上三步下三步;过甬道15米,上两步下两步台阶过门厅。过厅建筑别具风格,基础山墙用青石青砖砌成,过厅前后用雕刻镂空的木质门窗做隔扇镶成,门额书“光风霁月”。房脊房檐排列着青瓦鸟兽。过厅之后,20米甬路上,上三步台阶入大殿。大殿横额匾上“金氏宗祠”四个烫金大字闪闪发光。对联是:“木本水源祖功宗德;报本追远源远流长。”六梁八柱上,用悬雕手法雕刻着盘龙、火球、巨涛、花鸟、山水,五彩缤纷,栩栩如生。殿顶两层椽子,斗拱飞檐起脊,檐部小青瓦吻兽砌扣。四周飞檐嵌挂小铜钟,微风吹来叮当作响。

殿内正面高悬始祖灵位与金氏各支系的名讳彩轴。四时八节,族人前来叩拜先人。东西两侧建有对称的东西厢房。院内两株高耸的参天劲松,盘根直立,枝叶繁茂,四季常青。

金氏宗祠是金家人敬祖尊宗的神圣场所。民国年间,利用金家宗祠的房舍建了金家完小。解放后,先后在这里办了金家高小、金家联中、金家中学。旧村改造时,宗祠拆毁。

2

前金村|史海钩沉

金家码头转运煤炭支援前线 金家码头,位于村西北的小清河上,距村庄5里左右。这座码头是金家庄人到小清河北耕种土地的生产码头,又是此地南北交通要冲,因此有多户船户居住,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1948年,济南战役时,胶济铁路运输中断,济南的煤炭供应短缺。为解决煤荒,淄博矿务局在金家码头设了煤炭转运站,由水路向济南供煤。一时间,金家码头南岸煤炭堆积如山,煤堆长达2公里,高约3.5米。金家码头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派繁忙景象。每当夜幕降临,金家码头灯火通明,船只来往有序,装煤西运,昼夜进行。

这些装船外运的煤是从张店、淄川、博山运来的,当时人民政府动员桓台县广大农民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各村农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用铁瓦大车运煤,每车能装1000余斤煤,用牛或者马拉车,在金家码头到淄博的大路上,运煤车辆络绎不绝。

1949年,胶济铁路修复通车,煤炭改为铁路运输。金家码头圆满地完成了运煤任务。

金家船闸 金家船闸与金家拦河闸并列坐落在小清河上,曾以秀丽壮观的“双闸风光”成为新的桓台景观。拦河闸在南边,船闸靠北边。

小清河船闸修建于1969年6月,工程分两期进行,国家前后共投资120万元。闸型为双门式,在船槽上下两口各为双扇铁门,门宽7米(扇宽3.5米),高6.8米;船槽长130米,底宽11米,上口宽17米。

船闸每次可通过一个船队,小船(每船载重20—30吨)11只,大船(每船载重80—100吨)5至7只。每年可通船队800次左右,最高达到1000次以上。闸门启闭,以前为人力操作,每次渡船需8个人,现采用电力操作,只需两人。建闸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航运,兼顾农业灌溉。

原来,小清河在济南的水源枯水期时只有两个流量,再加上小清河的发源地比入海口高24米,以致水流较快,河道存水不足,影响船运。为此,国家投资分别在沿河的历城、邹平、桓台、博兴四处各建拦河闸一个。这样就可以把整个小清河分四段蓄积水量,每段可蓄水80—100万立方米,既可保持常年航运,又可便于农业灌溉。

金家船闸建成投入使用后,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只使用了10多年,到1990年前后,小清河的船运就基本上停止了。

从那时至今26年来,金家船闸处于闲置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设施的老化,金家船闸已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金家庄前身一一韩家屋子 金家庄的前身是韩家屋子。宋咸平元年(998),在孝妇河西岸(位于前金村中心路与同德路十字路口)有草房一处,韩氏先祖曾居于此处,故称韩家屋子。此处有青砖水井一眼,井壁北面青砖上刻有“韩家井万历年间重修”字样,据此可知,此井重修于400余年前。据说此井为韩家人种菜所用的水井。此井在路口西南两米处,为安全起见,现在已被村民掩盖起来。

明朝初年,金氏谱宗金友谅,从原籍江南淮安府山阳县日头庄(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日头庄)迁来山东新城县韩家屋子。金友谅多蒙韩氏父老的多方帮助,拓荒种地,落脚谋生。韩、金两姓人和谐共处,建设家乡。后来,韩姓人家陆续迁出,金家人丁兴旺,于是就改名叫金家庄了。

韩氏十三世传人迁居五庄村的孟家庄,至今子孙传衍,生生不息。现后金村有韩姓,他们的族系渊源与韩家屋子的韩姓无关。

贞节牌坊 明清两朝,有一条驿路(民间俗称为官道)从寿光县经前金村通到济南府,在村内的路上曾建有一座石制贞节牌坊。1953年,本村修胜利河石桥时将其拆除,石料用于石桥建设。后来,石桥拆除重建时,又把牌坊上的石料运到黄河大堤上作防汛用。此后,这些石料就再无下落了。

但是,贞节牌坊拆除后,一些无用的石器散落在前金村。一是一对石猴子,已迷失在民间;二是“圣旨”碑,此石原在贞节牌坊顶上,刻有“聖旨”二字,每字皆40厘米见方,此石原在村民金宗起宅中;三是“瑶池水”石,此石曾在一村民大门口两侧排列,当座石用,石上“瑶池水”三字完整,每字均有30厘米见方。

据说这座牌坊是清朝咸丰皇帝下旨所建。村民金宗友听自己家老人说:太老奶奶因冲喜被娶进金家门,进门后不几年,丈夫就故去。太老奶奶没再改嫁,在婆家操持家务,孝养公婆,勤劳一生。她的事迹在本地广为流传,后来县衙、府衙皆知。太老奶奶百年后,她的轶事传到京城,咸丰皇帝为表彰节孝,就下旨在前金村建贞节牌坊。

金宗友说,他16岁那年(1969),曾撅出牌坊的底座石。另外,他还收藏一块小石件,小石件中镂一圆孔,圆孔中雕有一个制钱的图形。

3

前金村|村庄人物

金献寿,男,1868年6月出生,清朝武举人。

金宗冠,男,1919年2月出生,曾任桓台县委办公室主任、唐山镇党委书记。已故。

金树珉,男,1925年3月出生,曾任前金村党支部第一任书记、浙江省嘉兴市副市长、银川市民政局局长,副厅级。

金树民,男,1928年10月出生,曾任桓台县物资局局长。

金树群,男,1932年5月出生,曾任博山区农行副行长。

金宗山,男,1933年2月出生,曾任桓台县计划委员会主任。

金宗和,男,1937年3月出生,曾任桓台县计划委员会主任。

金兴杰,男,1939年12月出生,曾任桓台县委党校办公室主任。

金立达,男,1944年3月出生,大校军衔,曾任武警北京指挥学院教授。

金茂诚,男,1948年7月出生,高级教师。

金宗胜,男,1951年6月出生,福建参军,曾任营级干部。

金晓莉,女,1964年4月出生,现任淄博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主任。

金学华,男,1964年12月出生,现任桓台县水资源办公室主任科员。

金魁文,男,1965年2月出生,现任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学生处处长。

金希峰,男,1970年11月出生,现任桓台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纪检组书记。

金玉霞,女,1972年10月出生,高级教师。

《记忆桓台·乡村篇·马桥镇》

编 委 会

主 任 周 婷

副主任 王开永 路才增

委 员 宋 哲 金立国 张学峰 边文鑫 张 艳

巩冬青 曹艳华 张 宁 张 宁 李洪民

刘贤河 何林光 李清俭 齐本江 孙贯甲

金立鸿 金立鸿 伊善强 金 强 姜洪海

孙同华 高素凤 马用光 汪盛伟 汪盛伟

宋迎山 孙德财 郝子诚 孙 敏 滕 桓

赵 亮 段秀三 段秀三 李远星 尹佃刚

尹 强 郑云海 郑 云 杨玉祯 郭士勋

郭士勋 胡玉正 冯宸海 冯永军 孙晓峰

杨茂河 齐 峰 陈之江 陈之江 杨俊海

孙希东 甘素华 崔若庆 马祖云 史兆臣

何晋光 何晋光 陈林恩 黄玉运 金树宝

张 峰 罗通光 王 成 曹增禹 曹增禹

张孝泉 张 高 张吉军

撰 稿 孙会文 伊丕聪 罗光源 孙同俊 文玉佩

责任编辑 孙会文

采访人员 罗光照 何晓峰 何秀芝 王守忠 杨丕荣

金贯一 周元富 金茂运 金茂运 张树义

郭良普 何恒顺 高乃福 汪盛伟 徐卫锋

郭良贵 郭良贵 郝之江 滕聿露 杨宏明

段秀堂 段玉武 杨小玲 李元中 李光秀

董其峰 尹俊诚 郑淑贤 郑建河 杨延会

周善宝 胡庆国 孙红燕 郑 玲 孙 杰

孙凤美 王 梅 孙桂玲 寇 莉 李云峰

张佃林 崔若峰 马祖功 史子明 何晋珍

何晋珍 陈林永 张延祥 刘相国 张 华

罗灿光 周光俊 袁吉福 王大禄 蔡曰亮

张忠春 吕昌荣

高端隔音门窗

高档断桥铝合金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品牌

系统节能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