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记忆桓台|马桥镇·陈一村
马桥镇·陈一村
陈一村位于桓台县城西北18公里处。村庄东西宽400米,南北长500米。省道高淄路(S238)从村东穿过,县道耿焦路从村南穿过,成为村内唯一贯通的东西大街。村内有南北街两条。北挨陈二村,东北临罗家村,东南临宗崔村,南临南郭村,西南临滕寨村。
村 庄 经 济
村民历来以种田、手工业为主,因村庄地处交通要道,南来北往商客颇多,集市繁荣,自古就有四、九大集(现为二、七大集),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为前街集,初九、十九、二十九为后街集。集市有青菜、估衣、木材、铁器、粮食、手工编织等市,品类齐全,马路两旁设商店、铺子数家。因此,村民经商做生意,加工木制品的也较多。
人民公社化时期,陈一村名为前南大队,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主要是靠种地。
改革开放后,陈一村恢复农历二、七大集。1984年,陈庄人民公社改称陈庄乡政府,前南大队改称陈一村,为陈庄乡政府驻地。因此,村民经商的较多,各种店铺应有尽有,个体经营户发展到几十户。建筑业蓬勃发展,不断壮大,尤其是从1984年始至1993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从事建筑业的。兴盛时期,村里曾有建筑管理人员50余人;9人任建筑队长,带领建筑队伍在外施工。建筑业收入成为当时村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
同期,有几家村民办起了木工作坊。以张桂生为代表,始为家庭木工作坊,现发展为民营企业万家园集团,创建的“万家园”牌木门驰名商标,享有盛誉。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为当地村民提高经济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另有个体养殖户、运输专业户、特色种植户多家。土地90%以上已流转,企业务工达300余人。
社 会 文 化
清末,陈家庄有几处私塾。1939年,由村里知名文人志士和热心教育的大户捐建一处小学,校址在村内原关帝庙西侧,有2个教学班,学生95人,教员陈恒通等3人。日寇入侵时停办。1948年,恢复小学教育,陈家庄、罗家村共有60余名学生入学;1951年,陈庄建立完全小学,设高小班、初小班,校址在前陈庄。1968年,创办陈庄联中,校址在前南大队原完小处;1969年,成立前南小学,校址在陈庄联中南邻;1984年,前南小学改名为陈一小学。1985年,在陈一村南,由乡政府和多村集资新建学校一处,陈庄联中迁入,设12个教学班。1992年,由陈一、陈二小学,小罗、南郭等村小学的四、五年级,合并组建陈庄小学;原陈一小学撤销。1993年,陈庄镇在陈一村南新建教学大楼,将陈庄一中、二中合并,成立陈庄镇中学,设24个教学班,有1000余名学生。2010年,陈庄镇并入马桥镇。现设陈庄小学、陈庄中学各一处,校址分别在耿焦路陈一村段路北、路南。1982年成立幼儿园,2000年后并入陈庄中心幼儿园。全村现有大中专毕业生15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人。第一名大学生陈援,字少琴,192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
革 命 烈 士
陈青荣,1932年11月出生,1948年6月参加革命,牺牲前为志愿军74军222师2营6连,副班长。1953年4月在朝鲜战场牺牲。
村 庄 古 迹
陈少琴故居 陈少琴故居是现在陈一村乃至整个陈庄村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位于陈庄中心路南段路西。现在是陈一村村两委的办公地点,过去曾是桓台四区的区公所。人民公社时期,曾是陈庄人民公社的党政机关办公地点。
这座建筑是民国初年修建的。解放后,拆除了许多附属建筑。陈一村两委的办公室是尚存的主建筑。尚存的北屋,拔台而建,青砖青瓦,古色古香。
当时,陈家家底丰厚,是孝妇河畔有名的豪门富户。陈少琴的父亲陈桂临时任汉口检察院院长,所以,建的宅院档次很高,是桓台西北乡最好的建筑物之一。屋墙是双砖砌的,里外各砌砖,中间是空的(有的中间部位打了灰土)。整个墙壁有半米厚。此房冬无奇寒、夏无酷热,具备了“恒温”房舍的建筑要点。同时,由于房屋地基高,门窗大且嵌装玻璃,门窗包口,所以屋内采光效果特好。
村 庄 人 物
陈忠荣,男,1951年5月出生,曾任淄博市农业局副局长。
何临云,男,1953年7月出生,曾任云南省昆明市国家安全局副局长,三级警监。
刘贤江,男,1955年9月出生,曾任济南军区直属工区团级干部,济南市市中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玉健,男,1967年1月出生,现任山东宏程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热衷公益事业。
姚凤鸣,男,1963年3月出生,高级经济师,现任滨州市建设银行风险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