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吕梁
2022年上半年,吕梁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84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排名全省第一。吕梁市已迈入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吕梁市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在转型发展、乡村振兴、生态建设和民生改善等各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绿色发展、生态宜居、城乡靓丽、人文和美、富裕安康、气正风清的美丽幸福吕梁全面呈现。
告别区域绝对贫困,转入乡村振兴。现行标准下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光伏扶贫“三大品牌”叫响全国。
经济不断转型升级,呈现出强劲态势。煤焦化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新材料、白酒、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乘势而上。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0亿元,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建设成果明显。持续推进“三个100万亩”生态工程,林草覆盖率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三;市区PM2.5浓度在全省和汾渭平原11个城市中持续保持第一,优良天数比例全省第二;国考断面水质全部退出劣Ⅴ类、改善幅度全国第一,绵绵吕梁山已经郁郁葱葱。
强化民生福祉,生活蒸蒸日上。飞机通航、动车开通、汾石高速开工,静兴、离隰高速建设,基本形成立体化交通网络。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8平方公里扩大到54平方公里。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建成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近年来,作为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战略支点,吕梁按照路径指引,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科学擘画“十四五”发展蓝图。
“十四五”可期。吕梁将实施推动煤、焦、铁、铝、电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内涵集约发展,氢能、白酒、新材料、非常规天然气、文化旅游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集群发展战略,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实施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农村发展战略,建设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样板区;实施建设以离石、中阳、方山、交口、岚县为重点的吕梁山生态文明示范走廊、沿黄四县为重点的沿黄干支流生态修复与治理带、平川四县为重点的沿汾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带的生态战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验区;实施统筹山区与平川、经济建设与生态环保均衡发展,同城化推进离石、柳林、中阳、方山城镇组群建设,一体化推进交汾文孝城镇组群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建设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孝义市鹏飞集团5G+中央调度指挥管理平台。刘亮亮摄
华为山西(吕梁)云数据中心。王益伟摄
山西一禾铝业科技新材料有限公司5万吨铝合金导体项目生产车间一角。刘亮亮摄
一列由太原南开往吕梁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行驶在吕梁市文水段。王益伟摄
经过生态环境治理,如今的吕梁山郁郁葱葱。冯帅摄
年轮镌刻奋斗印记,历史存留不朽诗篇。
“把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吕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倾力建设绿色发展、生态宜居、城乡靓丽、人文和美、富裕安康、气正风清的美丽幸福吕梁。
推进乡村振兴
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
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伟大的吕梁精神。
伟大源自艰苦卓绝的奋斗。黄土遍地、沟壑纵横……这里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更是我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8年精准扶贫,5年集中攻坚,吕梁举全市之力向全国人民交了一本满意账:59万贫困人口、1439个贫困村、1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光伏扶贫“三大品牌”叫响全国。吕梁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市级代表。
临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累计建成光伏电站717座,收益2亿多元,带动近6万户贫困户稳定增收,447个贫困村年集体收益30万元以上。
一片小木耳,做出大产业。中阳黑木耳产业用3年时间实现规模“从小到大”、发展水平“从量到质”、带贫能力“从弱到强”、产业链条“从短到长”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全国木耳10大主产基地县之一。
……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吕梁市累计实施扶贫项目1.8万余个,投入资金规模233.24亿元。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产业兴才能乡村兴。近年来,吕梁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聚焦8大产业集群,统一注册以“吕梁”打头的山猪、肉牛、山菌、杂粮、土豆、红枣等8大产业区域公用商标,推动农业品牌升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增长50%,全省排名第四。
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
吕梁是煤炭大市、资源大市。
10年来,吕梁坚持产业转型不断升级,以煤、铝、酒“一黑二白”传统产业支撑,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新兴产业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保煤增气、降碳减污、协同增效、转型发展,着力深化能源革命,实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区,出台《吕梁市能源革命行动方案》,推进煤炭减优绿发展,加快智慧矿山建设,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5%。
围绕打造铝镁新材料产业集聚区,推进以中铝华润为骨干的一批铝材加工项目达产达效,氧化铝产量从2012年的27.6万吨跃升到2021年的1167.6万吨,占全省近六成。
围绕建设“酒都吕梁”目标,全力建设中国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酒的制造业增加值2021年实现115.2亿元,是2012年的2.7倍。
从“一煤独大”到“百花齐放”。吕梁转向煤成气、数字经济、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步一个脚印。
加快推进煤成气增储上产,初步形成勘探开发、管网建设、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链条。2021年煤成气产量23.7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0.5%。
实施“天河二号”升级扩容工程,吕梁经济开发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加快建设,与科大讯飞公司展开深度合作,已集聚大数据企业36家。
加快建设“吕梁氢都”,打造北方氢能产业基地。布局“气—站—运—车”全产业链,加快建成鹏湾氢港一期2万吨、美锦一期2万吨焦炉煤气制氢项目。
10年来,吕梁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量质齐增: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2071.37亿元,是2012年的1.7倍,特别是增量突破500亿元,增速达到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从3万元到6万元的重大突破,翻了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31.78亿元,是2012年的1.6倍。
生态环境治理
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抬头仰望碧空如洗,环顾四周层峦叠翠。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腹地,吕梁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构建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战略支点,推动实施生态与经济并行的发展战略。
“十三五”期间,吕梁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进“3个100万亩”生态工程,完成造林330万亩、退耕还林236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278万亩,累计带动11.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增收。
同时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降碳、减污、增绿协同推进,实施吕梁山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工程、交通沿线荒山绿化彩化工程,确保每年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关停、限产等措施分类处置40个“两高”项目。
目前,吕梁林草覆盖率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三,市区PM2.5浓度在全省和汾渭平原11个城市中持续保持第一,优良天数比例全省第二。
吕梁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黄河水流经296公里。千百年来,黄河哺育吕梁儿女,润泽山川大地,保护黄河事关千秋大计。围绕彻底消除黄河流域劣Ⅴ类国考断面主线,聚焦黄河流经和流域县、沿黄沿汾区域,坚持污染减排与生态增容同步推进,开展黄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国考断面水质全部退出劣Ⅴ类,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共享,极大地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社会民生改善
释放高质量发展红利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言一行系民生。
10年来,吕梁把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首要位置,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分别达到32551元和11754元,是2012年的1.6倍和2.2倍。
曾经的吕梁因路而困,发展受限。如今,随着吕梁机场,太中银动车组,汾离、太佳、岢临、临离及环城高速公路的陆续开通,形成便利的立体交通。“蔡家崖”号红色旅游专列开通,让兴县老区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国道209改线为主城区建设腾出发展空间。目前,正全力推动太绥高铁开工建设、加快祁离高速公路建设。
去年,吕梁出台《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提出13方面35条具体措施,推进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医疗卫生园区顺利揭牌,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截至2021年底,全市补充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12万人、参保率99.4%,医保电子凭证激活率64%、居全省第一。
10年来,吕梁城区面积建设从28平方公里扩大到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55%。新区建设以吕梁大道为中轴的框架渐次拉开,3万余拆迁群众全部安置,成为建市以来建设规模最大、综合效益最广、受益群众最多的民生工程。
按照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吕梁扛起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西翼”的光荣使命,统筹山区与平川、经济建设与生态环保均衡发展,同城化推进离柳中方城镇组群建设,打造现代化市域中心城市。一体化推进交汾文孝城镇组群发展,建设太原城市核心产业互补地、生态后花园、服务保障区。
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歇。吕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勇争先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加快建设美丽幸福吕梁。
从吕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金秋时节,革命老区吕梁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吕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鲜血和生命锻造出了宝贵的吕梁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吕梁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吕梁人民,以吕梁精神涵养初心、重塑信心、激发干劲,脱贫攻坚夺取全面性胜利,转型发展取得跨越性进展,民生事业实现突破性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吕梁精神彰显出旺盛生命力,推动着吕梁老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
在吕梁精神指引下,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吕梁坚定“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信心和决心,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集中攻坚,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现行标准下5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昔日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吕梁整体脱贫后,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吕梁转型发展蹚出新路。按照“减煤增气、控量提效、补链强链”的思路,大力推进煤炭绿色智能开采、新型煤化工和煤成气增储上产,打造全国一流的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基地;围绕“铝水不落地”目标,全力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电价洼地、铝镁新材料集聚区和电力改革先行示范区;全力支持汾酒集团做大做强,带动地方中小白酒企业发展,大力实施“酒+”融合发展战略,全方位推动酒与文化旅游产业形态融合、业态协同,全力打造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和酒文化旅游胜地;以红色景点为依托,大力弘扬吕梁精神,延续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坚定不移地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全力打造一流大数据应用创新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吕梁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上学、看病、就业、住房、育幼、养老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在80%左右,美丽幸福吕梁的底气更足、质量更高。
新征程上,吕梁将牢记嘱托,从吕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让吕梁人民生活更美好。
山水一色,风景如画,吕梁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之城。冯帅摄
立体式的交通网络。刘亮亮摄
集医疗教学、急救网络、健康管理、疾病预防、高端康复五位一体的智慧医疗综合体。刘亮亮摄
石楼县郭家河光伏电站。王益伟摄
气势恢弘的中汾酒城。王益伟摄
吕梁之”白”——汾酒故乡“醉美”吕梁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前不久,刚刚结束的2022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让国内外酒行业协会代表、名酒企业、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又一次领略了诗意的杏花村和“醉美”的吕梁。
吕梁是一座有悠久酿造史和酒文化史的城市。吕梁白酒有6000年的酿造史、1500年的成名史、800年的蒸馏史和300年的品牌史,是中国酿酒史的缩影。
酒博会是山西省唯一一个国际类酒业展会,历经5年,其号召力、影响力不断增强,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酒业展会之一,充分彰显了吕梁白酒的产区优势和产业优势,提升了吕梁作为“世界十大烈酒产区”的国际影响力。
最近,吕梁为推进白酒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具体支持措施包括组建市属国有白酒企业,支持鼓励民营白酒企业加盟或入股,重点支持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参与;对当年度纳入规模以上统计的白酒生产企业,在省级专项资金补助50万元的基础上,市级财政补助50万元、县级补助50万元;市、县有关部门开通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等。
发展白酒产业,吕梁规划了“一村、一城、一区和两中心”:“一村”即“中华名酒第一村”杏花村,是汾酒故乡,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城”即“中国白酒第一城”中国汾酒城,是中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一区”即杏花村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山西省唯一 一个以白酒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两中心”即国家级白酒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级白酒交易会展中心。
今年上半年,吕梁白酒产量11.7万千升、同比增长15.3%。而在过去的5年,吕梁白酒产量从8.2万千升增加到18.5万千升,占中国清香型白酒产量的1/5、山西省的2/3以上。目前,吕梁白酒产量、产值和税收收入实现翻番,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吕梁之“绿”——土地增绿 百姓增收
金秋时节,在岚县界河口镇东口子村沙棘培育基地,合作社社员正忙着采摘沙棘。该镇副镇长、原村党支部书记郑二小告诉记者:“沙棘苗不仅有防风固沙、荒原增绿的生态效益,而且它全身都是宝,果可制沙棘油、饮料,叶可做茶,枝可制板材,村民可谓吃上了生态饭。”
如今,东口子村建起了沙棘冷库,引进沙棘制品公司,形成一条“种植—管护—采摘—加工—销售”产业链。“仅这一项就可实现产值1.5亿元,解决周边村200多人就业,带动460余人稳定增收,让大家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挣。”郑二小细数着产业链的好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吕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在一个战场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定不移推进黄河流域生态走廊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实现全市林草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保护。近五年,吕梁市累计投入资金78亿元,相继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完成造林330万亩,占全省总任务的41%;完成退耕还林236.7万亩,占全省任务的61%。从2018年起持续实施市级“三个100万亩”生态工程(包括省级下达任务),即营造林和退耕还林100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100万亩、林下经济100万亩。
此外,吕梁还创造性地成立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并逐步影响和推广到全省、全国。到2019年年底,吕梁市黄河全流域1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58.5万人。
吕梁之“新”——调整结构 创新驱动
吕梁在“率先”上抢先机,在“蹚出”上下苦功,在“新路”上勇探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集中精力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提高发展质量,创新活力逐步释放,转型发展的“含金量”与日俱增。
传统产业率先转型,实现内涵集约发展。吕梁是煤炭大市、资源大市,产业转型离不开煤炭、绕不开资源。吕梁坚持以煤、铝、酒“一黑二白”传统产业支撑转型,大数据、大旅游、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两大三新”新兴产业引领转型,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路径,以“保煤增气、降碳减污、协同增效、转型发展”为目标,着力深化能源革命,实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建设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区,出台《吕梁市能源革命行动方案》,大力推进煤炭减优绿发展,推广充填开采、无煤柱开采等技术,加快智慧矿山建设。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关停、限产等硬核措施分类处置40个“两高”项目。
围绕打造铝镁新材料产业集聚区,中铝华润二期50万吨合金铝项目稳步推进,山西一禾铝导线等3个铝材加工项目达产达效,3D铝合金增材制造等4个铝材加工项目加快建设,成功获批全省煤铝共采试点市。
围绕白酒产能50万吨、产量50万千升、销售收入500亿元、建设“酒都吕梁”目标,总投资200亿元的杏花村酒文旅融合项目开工建设,白酒交易中心、白酒产品质检中心完工。
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实现集群规模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着眼高质量发展,聚焦特色优势、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吕梁转型发展必然的选择。从“一枝独秀”的煤炭产业,转向煤成气、数字经济、氢能、文化旅游等多产业发展,在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上,吕梁一步一个脚印。
来源:山西日报
记者:燕中兴 王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