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长江协助巡护员,5」江西湖口协助巡护队:想“将功补过”的老渔民
极目新闻记者 张建林
【前言】
一条伟大的河流,怀抱山川大地,孕育万物生长。
一种动人的反哺,是要让母亲河不再孤独地闪光。
随着长江“十年禁捕”全面铺开,数以十万计的渔民上岸。在他们中,有一群人留了下来,但换了身份,昔日打鱼人变身护鱼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长江协助巡护员。
不分昼夜,无论寒暑。跋山涉水,步入霞光。他们乘风破浪的地方,成了他们最深情的守望。
他们以星辰般的忠诚,守卫着长江的每一寸水面。
他们的信念,是还水中以自在生命,还长江以静流如歌。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日起,极目新闻联合长江江豚拯救联盟、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推出“寻找最美长江协助巡护员”系列报道,深入长江协助巡护一线,展示母亲河卫士的奉献与风采。
2017年6月,在农业农村部长江办的指导下,在全国水野分会和长江江豚拯救联盟的协调下,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阿拉善SEE公益机构等发起并资助协助巡护项目。2017年-2020年,协助巡护项目的经费由发起单位和阿里巴巴“公益宝贝”等公益资金提供支持。经过三年多的经验探索,2020年底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发文要求在长江流域建立协助巡护队伍,资金也转变成由政府财政资金支持。
目前,首届“最美长江协助巡护员”评选活动正在进行,欢迎巡护员们踊跃报名参选。此次评选由农业部长江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指导,长江江豚拯救联盟主办,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YFF)、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承办。
【正文】
漆黑寂静的湖面,朝霞成辉的湖面,雨点溅起水泡的湖面,还有微风拂起褶皱的湖面,当过老渔民的董学华看过,作为巡护员的董学华也看过。
风景差不多,但责任不一样了。除了日常的巡护工作外,闲来没事的董学华还是会骑上他的摩托车,去鄱阳湖边转转。
他说自己空闲时爱去湖边巡护,完全是因为自己对这片水是有“一点感情的”,但实际上,这“一点”的感情却积累了近四十年。
水域给予的责任
“我既没有什么鸡毛,也没有什么令箭。我就想这么干。”这是董学华丢给旁人嘲讽的一次回应。
四年前,董学华回到位于九江市都昌县丈母娘家的渔村,村里的邻里看到他直摆头,一些没见识乡村老派的酸话迎面而来,让他烦闷。他脑子里回闪起,以前大家和和气气下水打渔的日子,而身份转变的不待见,这次都写在了乡亲的脸上,还如此明显。
湖口县江豚协巡队队员董学华
董学华觉得不应该,因为他坚信自己没做错事。“凭什么?我又没做错事,是他们不懂,奇怪的很。”董学华跟妻子胡琴英倾诉,妻子告诉他,大家都靠着这口水和水里的鱼活,你这样搞是断了他们财路。
董学华心里揣着明镜,从1981年起,他就在湖口屏峰鄱阳湖捕鱼,以此为生计,但让他心里又泛起涟漪的是,他知道转产的渔民肯定是有出路的。
2002年,鄱阳湖湖区便开始实行全湖范围春季禁渔制度,在每年3月20日12时至6月20日12时的禁渔期内,禁止所有捕捞作业。
春季是鱼类繁殖产卵的季节,在这一时期实施禁渔,有利于养护渔业资源,维护湖区生态多样性。可休养生息似乎对于渔民来说并不存在,禁捕也只会增加他们的焦虑。一些老渔民会以身试法,偷着捕,还有些老渔民会外出做些零工,补贴家用。
董学华驾驶巡护船
周军琪找到董学华的那年,董学华正和几个朋友趁着春季禁渔期,在安徽合肥市的一所小学包了安装铝合金的工程。这个已经从湖口渔政局退下来两年的老局长,在沿湖各村里招人。有天,他在电话里告诉董学华,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阿拉善SEE公益机构等公益资金出钱,要在湖口县组个由渔民组成的协助巡护队,沿着鄱阳湖湖口流域,专门来保护江豚。让周军琪没想到的是,董学华二话没说,没有犹疑,就答应了。
“鱼少了,江豚也越来越难看到,我不想让笑起来可爱又迷人的长江精灵最后成为子孙后代口中传说中的样子。”生于此,长于此的董学华,太熟悉这片水域了,他说这种迸发出来的莫名其妙的责任,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特别有正义感的人。
周军琪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我搞渔政这么多年,我知道董学华人品不错,加上他孙子也有了,没多余的思想负担,肯定是愿意支持国家政策的。”
从屏峰镇到湖口县城走水路是28公里,走岸路是35公里。2017年5月30日,是董学华报到上岗的第一天,与他同行的还有位和他一样,从屏峰镇来的老渔民。刚到湖口的北门码头时,条件还比较艰苦,设备也不完善,协巡队里大多数队员家都住在湖口县城,董学华和同乡的老渔民在渔政的趸船上住了2个多月。
回想起刚去巡护队的那段日子,董学华说,当时自己内心感觉有些愧疚,现在有这个机会,为保护江豚、保护生态环境做点事,心里感到高兴,希望能“将功补过”。
这两年江豚又回来了
湖口县,位于鄱阳湖与长江八里江水域交汇处,八里江水域一直是长江豚类的重要栖息场所,是整个长江干流最具保护价值的水域之一,而鄱阳湖也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水域之一。
2017年6月,鄱阳湖口组建了一支以捕捞渔民为主体的江豚协助巡护队,而该队也被农业部水野分会授予了“全国首家协助巡护示范点”的称号。
目前湖口县江豚协巡队一共11名成员,其中2名是从当地渔政局里出来的退休人员,8名是当地沿湖渔村的老渔民,还有1名是专门记录生态保护工作的宣传员小付。
根据水域与江豚分布的重要区域,湖口县江豚协巡队下设长江小分队、湖区1分队和湖区2分队三个队伍。小付说,9名上船巡护作业的队员被分到了三个队伍里,每队3人。
巡护队员清理定置网
长江小分队负责巡护石钟山到红光25.7公里的江岸线水域,其中石钟山至江洲头含张南水道和张北水道;湖区1分队负责巡护石钟山—南北港—造湖—蛤蟆石水域;湖区2分队负责巡护造湖—蛤蟆石—屏峰—马鞍水域。通常情况下 巡护员们一个星期需要工作五天,每天巡护的里程数平均在30公里以上。
如今55岁的董学华,却是湖口县江豚协巡队里最年轻的巡护员。董学华所在的湖口2分队管辖巡护的区域核心在屏峰港,屏峰港是都昌、湖口、星子三县的交汇处,也是渔政部门管理相对薄弱的地方,非法捕捞的活动较多。据周军琪介绍,湖口屏峰鄱阳湖流域段预估有40到50头江豚在活动,需要特别留意。
救护培训后的董学华对江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慢慢就有感情了,以前当老渔民的时候,看到了很多江豚,过渡捕捞期间,江豚是少了,但这两年,它们好像又回来了。”
日积月累的巡护工作,让董学华的经验也逐渐丰富。湖口屏峰鄱阳湖流域地形较为复杂,有很多隐蔽的山洼子。每次上船后,他会刻意判断风向,刮南风时,巡护流域的下风岸,渔民们不好抛竿子,所以巡护渔船不怎么往下风岸走,刮北风时,山洼子和山沟子附近的水域就成了避风港,从事非法捕捞的渔民就喜欢往里钻。
到了晚上巡护,董学华会提醒同行的队员,巡护船没有非法捕捞渔船的速度快,发现他们停在湖中时,不要冲的太急,要是因船体损耗而给渔民带来生命威胁,是不可取的。
“他人蛮好的,免费让队员们在他们家住,给他们做饭,还把自己家的一条小划子奉献了出来。”周军琪告诉极目新闻记者。
“江豚保镖”换来的自信
周军琪说,近两年来,长江鄱阳湖湖口段没有发现死去的江豚,反倒是“拖家带口”的江豚种群,会时不时从水里冒出来,跟大家打照面。
以前看似平静的湖面,却暗藏着不少“陷阱”。水面上插着竹竿,那底下说不定就是“抬网”,水面上出现一排浮球,那下面可能就是一个“迷魂阵”。“抬网的四个角被固定在水下,中间插着竹竿,我们在巡护过程中会很关注水中的竹竿和浮漂。因为可能会有偷捕的网具和钩具,所以要检查。另外,迷魂阵是一种非法捕捞方法,即将网具插成迷宫样,鱼进去了就出不来,对渔业资源破坏非常大。”周军琪介绍。
设长江小分队、湖口1分队和湖口2分队
而如今,湖面上这些插着的竿子和浮着的泡沫球都少了,渔民们也都转产转业。董学华说,沿湖渔村的不少女性渔民,都去了妻子开的家政公司,做起了家政服务。
2020年3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湖口县江豚协巡队也顺利完成了阿里巴巴“公益宝贝”资金支持的长江鄱阳湖湖口段协助巡护示范2020年项目,3条巡护船12个月共计完成里程53720.9公里,人均每月巡护497.42公里。
董学华也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个人完成了6109.6公里的巡护任务,这期间,还跟与渔政局及长航公安做了几次联合行动,来打击非法捕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湖面巡护的董学华
漆黑寂静的湖面,朝霞成辉的湖面,雨点溅起水泡的湖面,还有微风拂起褶皱的湖面,这些董学华都看到过。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成果,似乎也得到了老渔民的认可,当听到湖口县的人,称呼他们为“江豚保镖”时,他觉得一切都值了。
董学华说,现在回到湖口和都昌的渔村,他觉得自己特别受欢迎,他在身边的这些村民的笑容里找到了自信,转产后的老渔民们也还是他最熟悉不过的街坊邻里。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