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蒙自善美之城」过桥米线非遗传承人蒋曼莉——传承技艺 创建文明
蒙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香飘万里的蒙自过桥米线闻名遐迩。
蒋曼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蒙自过桥米线传承人,2000年蒋曼莉开了自己家的米线店,20余年来,在竞争激烈的蒙自米线行业中一路高歌猛进,由于坚持传统技艺制作,其制作的过桥米线系列一直是老饕们的首选。
蒋曼莉告诉记者,过桥米线,最关键在于汤,好的过桥米线原汤,要选用上好的筒子骨、养上一年多的老母鸡和五花肉,炖上四、五个小时,这样的高汤健康又鲜甜。除此之外,料包也很讲究。“我们家的料包,是选用一些可以健脾、消食的食材特质出来的,吃了对身体非常有好处。”
“传统过桥米线配菜较少,只有猪里脊肉片、鸡脯肉片、鹌鹑蛋、韭菜等基本小菜,近几年,我尝试加入松茸、松露、火腿等“云南特色品牌”,融合百鲜,迎合八方食客。”说到过桥米线的制作技艺,蒋曼莉数若家珍。
蒋曼莉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能力和责任感,她想方设法,做到多带徒,带好徒。目前她这里已经有6、7个学徒了,他们来自北京、贵阳等地,过桥米线正在走向全国各地。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蒋曼莉也在适时而变,她从饮食环境、餐具挑选、摆盘设计等方面入手,将“小吃”过桥米线真正的变成了食客“一个人的盛宴”。“我们每一代人对于装米线的这些盘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设计,今年我以‘蒙自百年过桥 终得一味 传承工匠’为主题,已经托人打造了一批新的盘子,最近几天应该就可以看到样品了。起这个名字的原因就是希望自己本着工匠精神做过桥米线,把蒙自过桥米线的灿烂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下去。”蒋曼莉说道。
蒙自过桥米线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生产制作技艺世代相传,而蒙自人对过桥米线的研究和探索也从未中断过。天源酒店后厨厨师张永贵也是一位做过桥米线20多年的一位老师傅,20年来,他不断创新,除了售卖的较好的鸡蓉蛋花米线外,目前新研制出来的石斛养生过桥米线也即将和大家见面。“希望能为蒙自过桥米线的文化传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张永贵真诚满满的说道。
2022年8月,蒙自市荣获“国际(过桥米线)美食名城”的称号,而这些为蒙自市过桥米线发展做出贡献的各个“传承人”,依然在自己的领域推动技艺创新、机制创新和业态创新,不断拓展蒙自过桥米线发展的领域与空间。
对于蒙自人来说,过桥米线是美食,是情怀,代代相传的不仅是色、香、味、格、形、养、器等,更有蕴含于其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碗过桥米线,浮油鲜汤,食材斑斓,过“桥”而食,必然惬意之至。
云报全媒体记者 韩艳慧 马喆 谭雅竹 饶勇 黄翘楚 刘宇丹 殷洁
蒙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帆 王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