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威海市总工会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困难群众纪实
1月16日上午,刚下过雪的山东威海依旧寒意逼人,一辆大巴车疾驰在从城里通往荣成市夏庄镇马安埠村的路上。车上坐着威海市总工会的党员干部们,后备箱里装满了鱼、大米、牛奶等生活用品,一想到马上就要见到的“穷亲戚”们,干部们心里面多了一份热切,“不知道张大娘的腿脚好点了没有?”“我帮扶的李大爷的儿子听说今年找个份好工作。”“听说王大叔家房子刚刚翻新还换了铝合金门窗,今年能过个敞亮年了。”工会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言语间掩饰不住的关切。
上午10时30分,车子驶进村里,听说威海市总的干部们要来,早有村民们在村委大院里等候,一下车,大家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大冷的天,冻坏了吧,快,去大娘炕上暖和暖和。”
威海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德柏帮扶的村民闫桂珍因病卧床近二十年,生活不能自理,老伴儿去世得早,唯一的儿子也年近六十,身体也不好,母子两相依为命,生活非常困难。下了车,刘德柏提上牛奶等生活用品急匆匆地走进闫桂珍的家。
“闫大姨呀,我又来看您了,最近身体怎么样?”“挺好的,挺好的,你工作那么忙,还老往这跑,大姨真是过意不去。”看到闫大娘的精神状态还不错,刘德柏很高兴,跟闫桂珍老人热络地攀谈起近期的生活情况。2018年,威海市总工会结对帮扶马安埠村,刘德柏与闫桂珍老人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后,不定期上门慰问看望,帮助他们解决了不少生活困难。“大姨,过年的年货都备置好了吗,这些钱你拿着,还缺啥让儿子去买,再给您添身新衣服,过个喜庆年,以后生活上还有什么困难就联系我,我帮着想办法解决。”
从闫桂珍家出来之后,刘德柏一行又走访慰问了张淑翠等其他几位建档立卡困难家庭,为他们送去了新年的祝福。
“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多数农户一旦家里遇上病灾,根本无力支付高额费用;村集体资产几乎为零,年收入为零……”。这是威海市总工会驻村第一书记姜学明初到马安埠村在驻村工作日记上写下的一段话。
2018年,按照威海市委组织部的安排,威海市总工会对口帮扶马安埠村,并派驻工会干部姜学明为驻村第一书记。为帮助马安埠村找出一条精准扶贫的脱贫路子,在市总党组的安排部署下,威海市总的工会干部们多次到马安埠村开展蹲点调研,看房屋算家当,看产业算后劲,看劳力算收入,看医教算支出,逐村、逐户、逐人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再通过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层层评议,精准锁定了全村的贫困户。工作中,工会干部们始终把“接地气”作为走访调研的行动指南,把走走村民家、聊聊村头话、唠唠田间事作为“必修课”。他们主动扑下身子,与村民促膝交谈,深入到村里的党员户、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户进行走访,及时了解不同群众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赢得了村民的信任,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加深了与村民的感情,进一步巩固了与贫困户的“血肉”关系。
“这么冷的天,工会干部们从村头到村尾,东家长、西家短,查实情、解难题,我送点自己种的菜还非得付钱。”马安埠村的王维丽老人对威海市总的工会干部们赞不绝口:“我们村比较偏,从威海市里过来开车得近两个小时,村里条件也不好,冬天冷,夏天热,城里的亲戚们都不愿意回来,但是咱们的工会干部们却来得勤,还帮助我们解决了不少困难,真是比真亲戚还亲!”
在帮扶工作中,威海市总工会坚持用“辛苦指数”换村民的“幸福指数”。开展结对帮扶以来,从农村环境整治到基础设施配套,从壮大村集体经济到提高“两委”班子服务群众能力,马安埠村展现出全新的活力:投资3万元,为村里整修自来水表池150个;投入1.15万元栽植经济树苗500余株;根据村里缺资源、没人才、少技术的现实,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将出租的28亩土地进行收回,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投资23.5万元上马4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目前已发电7万度,为村集体增收2.7万元……据统计,目前看,,威海市总用于推进帮扶村环境整治、基础建设、创业创收等方面的投入已经达到120多万元。如今的马安埠村“旧貌换新颜”,仅2019年,村集体收入就从原来的1700元达到了63945.27元。
帮扶效果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马安埠村村民姜淑芝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可如今,她却对脱贫致富充满希望。“工会干部们来到我们村后,又修路、又通水,送戏下乡,送法下乡,还组织免费义诊,做的好事真是一箩筐,现在村里条件越来越好,可以挣钱的路子也越来越多,我们的穷日子到头了,生活是越来越有盼头喽。”姜淑芝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乃彰 通讯员 夏丽萍)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