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抓党建、建养鸽基地 广西崇左这位“书生”第一书记选择留任
7月24日下午三点,大雨滂沱,村民们有的打伞,有的穿戴雨衣,聚集在村委门前,兴高采烈地领取树苗。庞永贵正忙着卸载树苗,间歇时间,他对笔者说,这些澳洲坚果苗是他向后盾单位崇左市林业局申请经费扶持的项目。
“这种坚果病虫害少,耐旱耐贫瘠,特别适合当地土壤条件。工作队现场教种植技术,贫困户趁雨天种更易存活。”广西大学林学专业毕业的庞永贵说得头头是道。
庞永贵,1989年出生,可以说是“准90后”。自2016年起,担任崇左市林业局驻宁明县海渊镇友福村第一书记。2017年,他获得自治区组织部颁发的“2016-2017年全区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抓党建是最有用的扶贫“法宝”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庞永贵告诉记者,他的扶贫工具箱里,有很多“法宝”,而抓党建是最有用的一个。它不仅能为村委工作带来活力,也可以聚拢人心。
庞永贵定期组织村干和党员上党课,召开党员大会、民主生活会。数月下来,党风正气蔚然。与此同时,庞永贵还向后盾单位崇左市林业局申请经费,带领村委党员干部去参观模范乡村,学习扶贫致富经验。
“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这是庞永贵党建工作的另一个重要心得。
2017年11月的一天,村民宁泽候接到庞永贵的电话,有些不知所措。“当时我正在找野蜂蜜,他让我有时间就到村委和大家交流一下。”宁泽候至今仍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原来,宁泽候凭借网络直播找野蜂蜜的绝活,成了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网红”。庞永贵了解到村里有这样的“能人”,便想着“拉其入伙”。2018年3月的一天,两人在村委办公室正式碰头,聊了很久,一见如故。
友福村有不少贫困户养蜂,但苦于销售无门,并且他们的野生“百花蜜”价格很低。庞永贵帮助宁泽候开网店,替贫困户宣传和代售蜂蜜。
“他可能觉得我工作比较认真,4月份就让我进村委了,还准备推荐我入党。”宁泽候自豪地笑着说。2018年上半年,庞永贵和宁泽侯通过网上售蜜帮助6户贫困户获得了2万多元的收入。“数量虽不多,但开了个销路,后面会扩大规模。”宁泽候略带羞涩地说。
村民赵敏新也是去年才进的村委。庞永贵认为,赵敏新是村里的医生,不仅有专业技术,也有文化。而宁泽候是养蜂达人、网络红人,他们都是村里能人。“我就是要团结这些人进村委,一起为扶贫事业做贡献。”他笑嘻嘻地说。
积极争取资金,三个月建成50亩养鸽基地
“种鸽的寿命约有八年,产蛋期很长,它们承载着脱贫的希望。”庞永贵在友福村的鸽棚里对记者说,鸽子成熟要六个月,可售的乳鸽要两个月。
2016年12月,友福村皇鸽养殖基地正式投产。2017年3月,第一批乳鸽出栏,庞永贵在崇左市“一村一品”展览会上亮相,推销友福村的乳鸽、鸽蛋。
“这里目前有九个鸽棚,种鸽3万羽,月产乳鸽2万羽。”庞永贵介绍,养鸽基地还能有额外的收益。一是这里可以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二是鸽粪可以送给周边农户作有机肥料;此外,周边种植的玉米,也能当鸽子饲料。
回忆起养鸽基地的创建过程,庞永贵很是感慨。
2016年刚到任时,“漫山遍野的林木”、“一户一个山头”、“屯与屯的烂路”,让庞永贵吃了一惊。面对村里一穷二白的局面,如何使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如何破解村集体经济“空壳”难题?这些问题压得他喘不过气,但庞永贵并未打退堂鼓。他不断地寻找着合适的产业,积极跑动,向后盾单位、当地党委政府写报告,呈述友福村养鸽子的区位优势:坡地多,通风,有人力资源优势,有玉米可作饲料等。
后盾单位给庞永贵提了一些建议,支持他发展皇鸽养殖产业。基地投产前,村里没人养过鸽子。准备养鸽的消息一出,村民们都有些怀疑,“就怕搞不成,钱白搭进去。”赵敏新回忆,这便是村民们当时的想法。
同时,另一个难题也横在庞永贵面前。村委事先定好的养鸽基地选址,之前承包给个别农户种甘蔗,现在要支付一笔数目较大的青苗补偿款。
庞永贵感到无奈,他只好又“死皮赖脸”地向后盾单位崇左市林业局申请经费,争取到6万元启动资金。同时,他组织村干和帮扶干部又一次走遍166户贫困户,摸清他们的意愿,劝他们入股养鸽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和养鸽公司签订三方协议,确保每年都能保本分红。”庞永贵介绍。
“我们入户动员,讲政策,分析利弊,村民们听明白就会入股。”赵敏新坦言,“工作并不难,但却是绣花功夫。需和贫困户耐心仔细沟通,消除他们的疑虑。”口口相传,上下齐心,宁明县海渊镇福利皇鸽养殖专业合作社终于成立。庞永贵带领工作队干部,成功说服友福村全体贫困户都加入合作社。
市林业局、县财政局、镇政府、农商行……一年时间内,庞永贵组织村委多方跑动,争取到不少资金,面积共50亩的养鸽基地,在友福村的集体努力下,三个月就建成了。
“书生”成长为“书记” 放不下所以选择留任
对庞永贵而言,送村里老人到镇上就医、帮贫困户装门窗、搬物资等只是“举手之劳”。这些,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将心比心地回报。“他们时不时地打电话问候我。”庞永贵很是激动,“去年有学生还写了感谢信给我。”
在庞永贵看来,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产业,旅游、养殖和种植,必占一环。他说,除了养鸽、猪、蜂,种甘蔗和果树外,友福村发展的远景应是旅游产业。
“还有12户未脱贫,一百多户已脱贫的需要跟踪观察,我不能离开,否则可能前功尽弃。”今年2月6日,走访未脱贫贫困户后,他有了留任的想法。那天深夜,他感慨万千,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此时,我正在做着平凡的事情,也许多年后回想起来我会为自己感到自豪。
今年三月份,庞永贵与爱人登记结婚,同时选择留任友福村第一驻村书记。他坦言,这两年在基层工作,感触最深的就是无法照顾父母和妻子,但他并不后悔。他认为,扶贫是他从事的最伟大事业,他必须全身心投入,只有群众认可、贫困户满意、友福村变化进步,他才对得起第一书记这个称号。(钱文杰 邓璐 农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