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利:河北农大曾“走麦城”,在牛山艰难办学三年
位于河北保定市、创建于1902年的河北农业大学是我国设立最早的高等农业院校,其前身是直隶农务学堂。曾先后更名为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河北省立农学院、河北省农学院,1958年6月正式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但鲜为人知的是,河北农大曾根据上级指示,从保定市搬迁至石家庄地区获鹿县牛山公社(现石家庄市鹿泉区宜安镇)牛山大队,经历了从1975年10月至1978年10月整整三年的艰难而又令人终生难忘的的办学历程,用农大有关人员的话说,“那是农大走麦城”“师资队伍元气大伤”的一段历史。
1975年上半年,河北省委根据上级关于学习“朝农经验”的指示精神,研究决定将河北农大总校搬迁至石家庄地区,并确定由石家庄地委、地革委负责河北农大搬迁筹建的有关事宜。对此,石家庄地委、地革委深感时间紧迫、责任重大。1975年6月28日,石家庄地革委发出《关于成立河北农大总校筹建领导小组和总校筹建处启用印章的通知》,确定地革委建立农大筹建领导小组,组长马化民,副组长孙健民、刁文学、陈中宝,成员史长安、董金堂、刘俊英、张利民、张旭;筹建处主任刁文学,副主任陈力。筹建处经过近3个月的紧张工作,最终选定河北农大总校的初步地址为石家庄地区获鹿县牛山公社牛山大队。当年9月16日,河北省革委文教卫生办公室下发《关于河北农大搬迁几个问题的通知》(冀革文办[1975]2号文件)。根据该通知精神,农大总校校址初步定于牛山,设四系五个专业,即农学系(农学专业)、园艺系(果树专业、蔬菜专业)、植保系(植保专业)、牧医系(畜牧兽医专业);衡水分校,设三个专业,即农学专业、土壤改良专业、畜牧兽医专业;邯郸分校,设三个专业,即农学专业、果林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农大水利系并入河北水利专科学校;农大农机系并入华北农大唐山分校。自此,河北农大被一分为五,开始了历时三年的流浪式办学生涯。
河北农大总校搬迁至石家庄,之所以选定牛山大队作为校址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便利条件),一是上世纪70年代,河北省化工厅曾在牛山村北部的鲍家山下建起一座炼油厂,不久就因地下水源不足、污染黄壁庄水库等原因而搬走,遗留下80多亩的闲置厂房厂地(后国家地质部曾利用这些闲置房屋开办一年多培训班),可以利用的房屋5000余平方米,包括一座500多平方米的钢筋结构车间厂房、用作办公室和宿舍的200多间砖石结构平房以及两个职工篮球场等建筑设备,这些建筑设备可用作农大校舍和办公的应急用房;二是牛山村地处获鹿、平山、井陉三县交汇处,距石家庄市以及获鹿、平山、井陉、灵寿等县城路程皆在15—20公里的范围内,宜沙路、石岗路(现石闫路)皆从这里通过,交通条件较好。其实,河北农大搬迁至石家庄时,最初确定的方案是将牛山校区作为过渡点,最终目标是要在获鹿、正定、石家庄市郊区(现为新华区)三县区交汇处的“小壁林场”建起新的农大总校新校区。但新校区到底建在哪里一直有争议,加之农大总校搬迁至牛山后基本建设资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直到1978年农大搬回保定时新校区建设的目标也未能实现。
1975年6月30日,农大总校筹建处向省教育局提交了校区改造专题报告;7月2日,省教育局批复了15万元搬迁启动资金。筹建班子在牛山公社和牛山大队的帮助下,很快就组建起由30多人组成的帮工队伍,开始平整场地、整修校舍与各类建筑物、接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修缮工作。10月1日,河北农大正式启动从保定向牛山的搬迁工作。帮工队伍经过7个月的艰苦紧张工作,到1976年1月底,校区最简单的整修工作完成。在校园、教学及生活基础设施等条件都非常简陋的情况下,1976年2月16日,河北农大总校在牛山大队正式开学,114名75级新生在推迟3个月后入校(75级新生按惯例应在当年11至12月入校,因农大搬迁加上中间的春节,故入校时间推迟)。当1976年学校的基建工程接近尾声,教学和生活条件略有一点改善时,1977年元旦刚过,牛山农大总校迎来了280名76级新生。
在农大总校搬至牛山两年后的1977年10月21日,全国高考制度正式恢复。按照冀革文办[1975]2号文件对牛山农大总校的要求,1977年招生人数应达到450名以上。但由于农大总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当年实际招生124名,1978年2月26日学校的招生工作才正式结束。
刚恢复高考制度后,1977年12月,河北省委就将河北农大确定为河北省唯一的农业类重点大学,要求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但仍没有做出河北农大搬回保定的最后决定。但面对保定老校区长期闲置、石家庄新校区建设进展缓慢的客观实际情况,河北农大搬回保定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河北农大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心愿。1978年7月下旬,河北省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7月31日,河北农大领导小组向省委、省文办上报了《关于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情况报告》;8月22日,省革委发出《关于河北农业大学回保定办学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河北农大牛山总校及各分校搬回保定工作全面启动。到1978年10月底,农大牛山总校的教职员工及教学用品等全部搬回了保定。至此,河北农大彻底结束了三年颠沛流离的办学生涯。
河北农大总校在牛山办学的三年时间里,完成了74级工农兵学员专业课程实习和毕业分配;75和76两级工农兵学员入学、75级学员全部课程学习和毕业分配、76级学员基础课程学习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恢复高考后77和78两级学员的招生、77级第一批124名新生入校和部分基础课程学习等教学任务,但77级的154名扩招生和78级的635名新生都是在学校迁回保定时入校的。
农大总校在牛山办校的三年期间,除省里为农大安排的15万元搬迁启动资金外,用于总校基本建设的总资金只有75.5万元,按当时每平方米建设费用约80元计算,只能建设近一万平方米的教学设施及其附属用房,这与当时按照学校搬迁方案提出的办学条件相差的很远。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时牛山农大总校的办学条件非常艰难,各项基础设施如水、电、路和各项生活设施非常简陋,居住条件、工作环境、交通条件、生活质量等都要比在保定差的很多,举例如下。如75级新生刚入学时只能在地上铺上干草打地铺,条件好一点的也是在砖墩上搭块木板做床铺;吃饭时食用高粱面做的窝头是常有的事;冬天宿舍里的煤炉都是学生自己动手盘起,煤炉管理不好会经常灭火挨冻,甚至煤炉火封不好会导致个别同学煤气中毒;上基础课时全校集中于食堂中上大课,一大块木黑板挂在墙上,学员们坐在小板凳上在下边听课;个别离家近的学生周六下午上完课步行十几个小时半夜到家,周日帮家里干一天活,当天傍晚再步行十几个小时回校,还不耽误上课等。但更令现代大学生难以想像的是,当时学校的厕所都是建在半山腰上特别臭的旱厕,你去一趟厕所回来别人都知道,因为身上有臭味儿,女生晚上上厕所为了安全还得结伴同去。类似事例太多了,现代的大学生听起来似乎是天方夜谭,但当时农大牛山总校的艰苦环境确实如此。
河北农大在牛山的时期无疑是农大一段艰难的历史,师生们虽经历了迷茫、痛苦和无奈,却也体验到了温暖、希望和激情,充满了令人难忘的苦中有乐的校园生活。一位名叫赵吉祥的灵寿学员家中非常贫穷,自己就用一条破的实在不能穿的裤子改成一条裤衩,屁股部位还缝上了两块大补丁。一次,他将裤衩洗过后用竹竿从三楼窗户挑出去晾晒,中午几个同学打饭路过时水滴正好掉到人家饭盒里,从此大家就给这个同学起了一个外号“大裤衩子”并一直喊到毕业。一位名叫李广敏(曾任河北农科院院长)的老师,一次和几位同事带着水桶和自制的捕鱼网到黄壁庄水库附近的水池捕鱼,半天没捕到一条鱼,却用捕鱼网在岸边捕了一水桶青蛙,回来后几个人对青蛙开膛破肚,制作了一顿非常美味的田鸡宴。许多同学在夏秋季闲着没事时,就拿着筷子和瓶子到附近山上石头下面捉蝎子,回来用油一炸就是一顿美食,或者用盐水腌制起来慢慢吃。这样的趣事不胜牧举。那时,学校每天早晨六点准时吹大号,学生们听到号声马上起床,然后排队、点名、跑步,活动半小时后再做广播体操,几乎天天如此。许多学员就是在那时形成了不睡懒觉、早起锻炼的习惯,也由此而形成了一生强身健体的好习惯。
就是在这样艰苦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下,从农大牛山总校走出了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各级领导人才,如刘旭(曾任中国农科院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贾银锁(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南非科学院副院长与院士)、程须珍(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建国(曾任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留顺(河北师大教授)、康玉林(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张洪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刘春吉(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首席高级科学家)、李文明(曾任省农林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副所长)、赵治海(曾任张家口市农科院院长、研究员、谷子专家)等。
河北农大在牛山办学的艰难岁月里,也与这里的广大干部农民结下了深情厚谊,校地之间互相帮助,开展交流合作,彼此解决了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和难题。如河北农大教师兼任牛山学校教师,而农大教职员工子女以插班形式进入牛山学校读小学初中,解决了牛山学校高水平教师短缺和农大教师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在牛山公社宜安大队干部的帮助下,农大在宜安村西建起了兽医院,师生既是兽医又是管理人员,既解决了牛山公社及附近黄壁庄、马山、李村、秦庄、石井等公社广大群众遇到的众多家畜家禽方面的疑难问题,还对获鹿县北部8个公社兽医站及100多个村的兽医和社队饲养员全部进行了畜禽饲养、防疫灭病技术培训;牛山大队施工队伍对刚搬来的农大总校全面进行了校舍整修、门窗修缮、道理平整、架线修渠、寻找水源、铺设输水管道、搬运货物等,并协助学校建起公用食堂和其他建筑工程等,农大则在冬季抽出师生帮助牛山大队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剪果园的苹果树、培训果园技术人员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北农大在禽畜养殖防疫、果树管理方面给予获鹿县的技术支持和帮助是巨大的,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同时,获鹿县以及附近县的很多人在河北农大搬到牛山的这段时期内,通过招工改变的自己一生的命运,如牛山村的王凤山,通过招工进入农大成为了电影放映员;获鹿县南平同村陆占元通过招工进入农大当上了农大卡车司机。他们二人在农大搬回保定后,按照政策其工作关系被转到随后搬来的石家庄地区师专,最后都在石家庄学院退休。类似他们二人通过农大招工实现人生转折、改变自己命运的人还有许多。再举一例:1977年1月,获鹿县城关公社一街大队当时不满16岁的王继平,以农民身份通过招工进入农大印刷厂成为了一名排字工,后随农大进入保定,并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考入河北师大美术系,最终成为河北农大艺术学院院长、教授,成为了一名著名美术家,他的人生堪具传奇色彩。
在谈到河北农大在获鹿县牛山大队办学这段历史时,原鹿泉区人大主任安明法总结说:“河北农大在牛山办学,虽然是‘文革’后期形势所迫,学校有许多损失和诸多无奈,但至少有三方面重要收获:一是寻找到了一个避风港,躲开了‘文革’对学校的影响,保护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和教师;二是学校通过整顿校风,有效地控制了争斗,化解了矛盾,增进了团结,为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后学校的快速发展壮大积蓄了力量,打下了基础;三是经历了恢复高考,招收了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实现了重大的历史转折。挖掘河北农大这段历史,对总结经验教训、启迪教育后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河北农大牛山总校迁回保定后,总校遗留下来的旧址先后由石家庄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河北省劳改总队、河北武警总队、燕赵水泥厂等单位占用过。目前,河北农大牛山总校旧址分别由河北武警总队和河北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占用,武警总队占用的学校旧址房屋已经被改造成全新的营房,而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占用的学校旧址尚有部分农大旧房屋保存完整。为了传承红色文化,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利用保存的旧址房屋场地,对其修葺一新,以新中国成立前夕分散在原建屏县区域内(由获鹿、平山、井陉、正定四县的部分区域组成)的九所红色学校即“华北军政大学”“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中央外事学院”“华北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华北大学农学院”“华北军区荣臻子弟小学”“华北育才中学”“华北育才小学”以及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后曾在这里办学的“河北农大总校”和“石家庄地区师专”共11所学校的办学历程为内容,建起了以“新中国教育的摇篮”为主题的红色教育陈列馆,成为了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工业旅游项目的重要板块,也是全国仅有的以红色教育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1975年至今已经过去了近50年,鹿泉区(原获鹿县)牛山村北鲍家山脚下这片曾水源缺乏的荒凉之地已经旧貌换新颜,变得道路宽阔平整、三季花草飘香、四季林荫蔽日、厂房林立错落、楼舍整洁美观,从农大旧址崛起的金隅鼎鑫水泥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型花园式水泥企业,成为河北省的重要水泥产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