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秘籍

山西太原门窗铝材市场

XiaoMing 0

文章目录:

1、网咖大屏哪家强HKC提供大屏解决方案2、杨勤荣:资源型城市长治,正奋力蹚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路3、建材行业研究:玻纤成长属性显著,行业景气灯火不熄

网咖大屏哪家强HKC提供大屏解决方案

网吧向网咖全面转型是传统网吧行业面临的必然选择。现在的网吧已不是单纯拼电脑配置和网络带宽的年代,综合服务品质和环境氛围在今时今日更被顾客所看重。网咖作为网吧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太原等城市率先崛起。更舒适的环境、更人性化的设计,更周全的服务,更出色的硬件配置都是网咖取代传统网吧的关键因素。

网咖大屏哪家强!HKC提供大屏解决方案

如今,网咖已经告别了乌烟瘴气、杂乱无章,早已鸟枪换炮,高大上的形象成为了新锐网咖的代名词。专业而华丽,赋予玩家身临其境的体验。如此美妙的体验,不仅周边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其提供给顾客使用的设备也有了全面的提升。

网咖大屏哪家强!HKC提供大屏解决方案

随着DIY硬件的不断发展,玩家们不仅追求性能上的极致,同时显示设备大屏化也成为市场主旋律。作为游戏玩家聚集地,网咖也逐渐走进大屏化趋势。显示器的性能优劣直接体现网咖的格调与品味。国内显示器知名品牌HKC就针对网咖市场,推出一系列大屏解决方案,如32英寸高分大屏Q320,31.5英寸曲面屏C320,独具创意的曲面一体机X320,为网咖显示器采购提供最专业的选择。

网咖大屏哪家强!HKC提供大屏解决方案

32英寸大屏幕显示器所带来的视觉感官是诸多小尺寸显示器无法比拟的,HKC强势推出的32英寸大屏Q320更是将最佳分辨率拉高到2560x1440的超高水平,画面精细度更胜于市面上1080P产品,此款产品一经上市,强劲势头锐不可挡,在网咖市场掀起一阵2K旋风。

网咖大屏哪家强!HKC提供大屏解决方案

时尚个性化的网咖环境需要设计理念超前的产品所衬托,HKC Q320正可谓是为网咖量身打造的产品,它拥有足以比肩主流时尚手机的出众工艺,10.5mm极限机身厚度,是对轻巧纤薄的完美诠释,前面板采用8.5mm超窄边框铝拉丝设计,画面出镜感极强,让你身在网咖就能感受iMAX影院无与伦比的震撼观影效果。

网咖大屏哪家强!HKC提供大屏解决方案

除了纯平液晶Q320之外,31.5英寸的曲面屏C320也受到网咖业主广泛关注。其定制R3000曲率的曲面屏,使得C320更符合人类眼球生理结构和人眼的浏览视野,保证屏幕每个像素到眼球的距离都保持一致,为网咖顾客们带来痛快逼真的游戏体验和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网咖大屏哪家强!HKC提供大屏解决方案

另外,HKC C320曲面显示器千万级动态对比度以及5000:1的静态对比度,提供5倍于普通平面显示器的表现能力。采用10位带宽进行色彩转换,显示色彩数达到10.7亿色,NTSC色域覆盖率达到85%,sRGB色域覆盖率达到100%,轻松满足对电影、游戏画面愈发挑剔的网咖顾客。

网咖大屏哪家强!HKC提供大屏解决方案

网咖要打造足够别致或是能让玩家收获置身电竞游戏其中的应用环境,自然要在电脑空间问题、维持问题、整洁度问题等环节上用心考量,传统的PC+液晶显示器的组合,难免要牵涉到理线布局、体积控制等问题,而传统的一体机体积相对庞大,这些都会对网咖环境的维系打上一些折扣。

网咖大屏哪家强!HKC提供大屏解决方案

HKC最新推出的X320一体机,不但是迄今为止唯一31.5寸曲面一体机PIO,而且也是为网咖专业设备领域量身定做的精品。以31.5英寸的曲面大屏,精妙的外形设计和体积控制,理想的应用和稳定性保障,能够合理地解决网咖环境的改造以及经营成本控制等问题,达至性能、美观程度以及装备个性化的高度均衡。网咖神器级装备,非这样的X320莫属。

网咖大屏哪家强!HKC提供大屏解决方案

作为网咖领域资深的显示器品牌,HKC在网咖产品研发和推广一直有着深厚的造诣,针对网咖应用推出过很多精品,从早期的32英寸P320到高分Q320,从31.5英寸曲面C320到曲面一体机X320,在32英寸网伽电竞主力机型上引领潮流。可以说,HKC网咖大屏系列显示器是网咖业主的专业之选、实惠之选。

Q320【京东购买】http://item.jd.com/1589486.html

C320【京东购买】http://item.jd.com/1923558.html

HKC X320【天猫购买】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1z10.3-b.w4011-11250913282.32.X3QmbL&id=524793669428&rn=8447db605198ac40e8ff9bd0a8471106&abbucket=7&sku_properties=5919063:6536025

杨勤荣:资源型城市长治,正奋力蹚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路

新华网太原5月25日电(王亮)“我认为转型发展和实施创新驱动是有机统一的,要实现转型必须有项目支撑,转型项目必须要体现创新驱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长治市市长杨勤荣做客新华访谈时表示,长治把创新驱动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在项目谋划、推进、运营方面求突破、求实效,奋力蹚出一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路。

新华网: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发展既要考虑传统优势产业,更要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项目谋划中,长治如何突出创新驱动理念,取得了哪些成效?

杨勤荣:创新驱动首先是理念上的创新,作为资源型地区,去年以来长治围绕创新驱动转型,谋划实施了716个产业转型项目。

围绕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谋划项目。在煤化工方面,潞宝集团在初级煤化工的基础上,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精细煤化工,实施的己内酰胺聚合切片拉丝新材料项目实现了“炭中抽丝”,目前该企业还在推进锦纶长纤维等10个延伸产业链项目。在固废利用方面,我们和山西大学合作,成立了固废综合利用研发基地,开展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和技术转化,年转化利用工业固废1000万吨以上。

围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谋划项目。我们重点在半导体光电、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领域积极谋划实施项目。比如在半导体光电方面,依托中科潞安、高科集团,实施了深紫外LDE芯片、封装、显示屏、注塑等项目,初步形成LED产业链。

围绕探索发展未来产业、抢占转型发展先机谋划项目。我们加快发展氢能、互联网+、区块链、量子芯片等未来产业,推动最新创新成果项目化、产业化。比如在“互联网+”方面,我们正在推进智能矿山、智慧工厂、远程医疗、数字城管等5G应用,发展5G产业。

新华网:涵盖产业领域广泛、数量众多的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如何让创新要素集聚,以提高建设成色呢?

杨勤荣:用创新驱动推进项目,将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到项目上,以高水准的项目建设成效夯实高质量转型发展基石。

近年来,长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出台柔性引才政策,突出“人才+项目”引才导向,市里设立5000万元人才资金,建成800套人才公寓,实现“引进一名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培育一个产业”。比如,长治市引进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李晋闽研究员团队实施深紫外LED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以深紫外LED芯片为核心、带动下游产品的百亿半导体光电产业集群。

此外,长治积极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初步形成“合作一个研发机构、支撑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格局。目前,长治市已与98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比如我们引进中科院院士吴祖泽,在康宝集团设立院士工作站,提升了全市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我们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实施碳基新材料等项目。

同时,我们注重与转型项目相配套的熟练技工人才的培养,依托市内的7所高等院校、37所中等职业院校,每年可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各类专业技工2万余人。

新华网:对于引领性、标志性的新兴产业项目,如何打造创新载体实现集聚?

杨勤荣:以创新创业平台、转移转化基地为载体,布局建设一批引领性、标志性的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项目建设成果,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转型发展优势。

一是以开发区集聚项目。我们坚持将开发区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战场、创新驱动的主引擎,打造创新平台、集聚转型项目。比如长治高新区建立“开发区+专业管理运营团队”模式,引进山西大地控股集团负责园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管理运营等,目前已引进新装备、新基建项目20余个。目前,全市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标准化厂房40余万平方米,2019年以来已开工建设209个产业转型项目,2020年又招商引资新落地64个项目。在全省开发区考核中,7个开发区被评为优秀,占列入省考核对象的77.7%。

二是以智创城集聚项目。我们依托潞州区东山国际双创大厦、高新区信创产业园,高标准推进总规模50万平米的山西5号“智创城”建设,让企业“拎包入驻”;目前已集聚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大数据等企业50余家,新上项目20余个。

三是以双创园集聚项目。目前,全市各类双创载体累计达到60余家,入驻企业1400多家,常驻创业团队1000余个,带动就业1.5万人。

新华网:项目建成后要发挥最大效益,离不开运营管理。在创新运营管理机制和模式方面,长治做了哪些探索?

杨勤荣:长治创新运营管理机制和模式,引进具有先进理念的专业化团队负责运营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

在产业项目运营管理方面,我们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比如,潞安太阳能科技公司引进江苏一家公司,整合原有技术工人、厂房、场地资源,组建15人管理团队,合作运营的1GW双玻双面半片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年产值达20亿元。

在创新平台运营管理方面,我们发挥科研人员自主权,让科技创新更好地面向市场、科研成果更好地走向市场。比如,长治市政府与海外华人高新技术协会合作,成立长治工作站和长治大健康产业研究院,在大健康化妆品、健康食品等方面开展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

建材行业研究:玻纤成长属性显著,行业景气灯火不熄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亚前海证券,李子卓,丁俊波)

1.概述:性能卓越应用广泛,中国成为产业主导

1.1.玻纤:应用广泛的替代性材料

1.1.1.玻纤制品:种类丰富、应用广泛

玻璃纤维是一种极其纤细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玻璃纤维是一种以白泡石、叶蜡石、高岭土、石英砂、石灰石等天然无机非金属矿石为原料,按一定的配方经高温熔制、拉丝、烘干及后加工等工艺加工而成的无机纤维,其单丝直径为几微米到二十几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 1/20-1/5。

玻纤分类众多,分别适用于不同场景。玻纤可以根据成分划分为无碱、中碱、高碱、高强、无硼无碱等不同种类,性能均有所差异,并根据其性能特点被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例如,碱金属氧化物含量小于0.8%的玻纤为无碱玻纤,具有良好的电气绝缘性及机械性能,耐酸性差,因此广泛用于需要电绝缘的场景或用于玻璃钢中;碱金属氧化物含量在11.9%-16.4%的属于中碱玻纤,耐酸性较强但是电气性能差,机械强度比无碱玻纤低,国外将其用于对机械强度要求较低的增强沥青屋面材料;高强玻璃纤维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锆,具备拉伸强度高、产量低、成本高的特点,因此被重点用于军工制品;此外高碱纤维性能较差,已经基本被淘汰。

玻纤可直接用于生产玻纤制品,玻纤制品可细分为无纺制品和纺织制品两大类,应用广泛。无纺制品是指采用热学、化学和机械等非织造方式对玻璃纤维进行加工制成的产品,主要以玻璃纤维毡为主,可用于建筑材料、冷藏用具、汽车内饰、玻璃钢管道等多个领域。玻璃纤维纺织制品是以连续玻璃纤维或定长玻璃纤维为基材制成的纺织制品的通称,包括玻璃纤维布、多轴向织物、缝编织物和玻璃带等,其中玻璃纤维布占据主导地位,主要用于生产玻璃钢、建筑材料和覆铜板,其余的纺织制品可用于生产电气设备零件、风电叶片、混凝土薄板等。

1.1.2.玻纤复合材料:性能优异、前景广阔

玻纤也可与其他材料复合制成玻纤复合材料,其中玻璃钢为主要产品。 玻纤可与树脂合成为玻纤增强塑料(玻璃钢),或是加入沥青制成玻纤增 强沥青等。由于可复合的材料种类众多,目前玻纤复合材料没有明确的分 类。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玻璃钢约占玻纤复合材料与制品市场的 75%, 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们以玻璃钢为例,分析玻纤复合材料的性能优势。 玻璃钢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替代性材料。

玻璃钢是以合成树脂作为 基体,以玻璃纤维及其制品(毡、布、带等)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玻璃钢 的名字来源于它与玻璃一样的外观和堪比钢材的拉伸强度。与施工中最为 常见的钢材进行比较,钢材密度为 7.85×10 3kg/m3,玻璃钢密度则为 1.9×10 3kg/m3,比钢材更轻盈,且比强度与耐腐蚀性远超钢材;与铝合金相 比,铝合金导热系数达 203.5W/m.℃,玻璃钢导热系数则为 0.3W/m.℃,玻 璃钢保温性能更好,并且玻璃钢使用寿命为 50 年,是铝合金的 2 倍。由于 综合性能优秀,玻璃钢作为传统材料的替代品,被广泛用于建筑、铁道铁 路、航空航天、游艇泊船等多个行业。

玻璃钢可分为 GRTP 和 GRP,其中 GRTP 性能更优秀。玻璃钢可分 为玻纤增强热塑性塑料(GRTP)和玻纤增强热固性塑料(GRP),两者差 别主要在于固化过程是否可逆。GRTP 的加热变软、冷却变硬过程是物理变 化,可以反复进行;GRP 的加热固化过程则发生了化学变化,不能通过加 热再次进行加工。热塑性塑料密度低至 1.1g/cm3、处理工序少、原料利用率 高达 95%、且可回收利用。除对固化有要求的领域外,热塑性塑料性能更 为优秀,因此更受市场青睐。

1.2.工艺:坩埚法逐步淘汰,池窑法成为主流

坩埚法工艺复杂。玻璃纤维生产工艺分为坩埚拉丝法和池窑拉丝法。 坩埚拉丝法工艺复杂,以双坩埚法为例,双坩埚法流程为首先将选用的芯 料和皮料进行净化处理,随后将其投入铂金双坩埚加热到超 1000℃,待芯 皮玻璃熔化后,熔融的芯皮玻璃因自重从漏嘴流出,在收丝轮的牵引作用 下,被拉制成原丝。

坩埚法分为代铂坩埚法与陶土坩埚法,其中陶土坩埚法已被禁用。陶 土坩埚法与代铂坩埚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坩埚材质,陶土坩埚法以陶土坩埚 作为拉丝漏板进行生产作业,熔化炉较为简易。陶土坩埚法引入时间较早, 于 20 世纪 50 年代引入我国,技术落后且缺陷众多。根据左杰《用陶土坩 埚生产的玻璃纤维都是劣质产品》,陶土坩埚法的缺点包括产品品质低劣、 使用寿命短、生产能耗较高等。2020 年 7 月,工信部发布《玻璃纤维行业 规范条件》,规定彻底淘汰陶土坩埚玻璃纤维拉丝生产工艺与装备。

池窑拉丝法引入较晚,2004 年起开始规模化应用。池窑拉丝法把原料 在窑炉中熔制成玻璃溶液,排除气泡后经通路运送至多孔漏板,高速拉制 成玻纤原丝,工艺简单高效。池窑拉丝法引入较晚,以 1989 年珠海玻纤厂 首次引进年产 4,000 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全套技术和装备为标志。2004 年,中国巨石建设了国内第一条年产 60,000 吨池窑拉丝生产线, 该生产线效率提高显著、能耗降低明显,标志着我国规模化池窑拉丝的开 始。池窑法已成为国内外主流工艺。与坩埚法相比,池窑法工序简单、节 能降耗、成型稳定、高效高产,便于大规模全自动化生产,只是对技术门 槛与初期投资成本的要求较高,受国内外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偏爱, 为国际主流生产工艺。2021 年我国池窑法玻纤产量占比约为 93%,仅国内 一些小型玻纤生产企业依然在使用坩埚拉丝法。

1.3.产业链:原料易于获取,下游覆盖广泛

玻纤上游原料便于获取,下游应用较为广泛。玻纤生产的原材料主要 为矿物原料和化工原料,包括白泡石、叶蜡石、高岭土、石英砂、石灰石 等,均为我国储量较大的矿物,获取难度较小;使用能源主要为电力和天 然气;下游应用较为广泛,主要包括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电子电器、工 业设备、能源环保等领域。

1.4.中国:三阶段两降本,位居全球主导

我国玻纤行业发展史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起步期(1958 年-1988 年):1958 年,上海耀华玻璃厂年产 500 吨无碱玻纤车间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玻璃纤维工业体系建设的开始。在 接下来 30 年的发展中,完整的玻纤工业体系逐步建立,期间玻纤工艺以坩 埚拉丝法为主。 (2)高速发展期(1989 年-2008 年):1989 年,珠海玻纤厂首次引进 年产 4,000 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全套技术和装备,开启了池窑法 生产玻纤的新征程。2000-2008 年期间我国玻纤行业高速发展,2004 年,中 国巨石建设了国内第一条年产 60,000 吨池窑拉丝生产线,标志着我国开始 规模化池窑拉丝生产;2007 年,我国玻璃纤维产量达到 160 万吨,跃居世 界第一。

(3)成熟期(2009 年至今):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整的玻璃纤维原料、 制造、装备等配套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玻璃纤维生产方式。中国 玻璃纤维工业已经成为世界玻璃纤维制造行业的领头羊和发动机,根据中 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统计,2019 年我国玻纤产量已占世界玻纤产量的 65.88%。

玻纤行业的发展以降本增量为核心,大致经历两轮降本周期。作为应 用广泛的替代性材料,性价比高是玻纤的核心优势,而比起提升性能,降 本增量更适宜作为玻纤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历史上我国主要玻纤企业经历 了两轮降本周期: 第一轮为 2004 年至 2012 年,主线为池窑大型化,规模效应带动生产 成本下降(人力及折旧成本降低),以巨石集团建设国内第一条 6 万吨池 窑拉丝生产线为标志;第二轮为 2012 年至今,主线为冷修技改和智能制造 带来的生产工艺提升(能耗降低等),比如中国巨石“未来工厂”,创新突破 七大玻璃纤维行业智能制造核心装备,实时采集生产线各类管控信息 1218 项,生产成本降低 12%,生产效率提升 24%,降本增效效果卓越。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玻纤产业中心,国内收入占比持续提升。近年来中 国玻纤产业飞速发展,已占据世界玻纤行业主导地位。根据中国玻璃纤维 工业协会的数据,中国玻纤产量占全球产量的比例从 2000 年的仅 9.8%飞速 提升至 2012 年的 54.3%,随后稳步上升至 2019 年的 65.9%。我国玻纤企业 的出口依存度也有所下降,以行业巨头中国巨石与泰山玻纤为例,中国巨 石与泰山玻纤的出口收入占比分别从 2012 年的 55.1%和 36.8%下降至 2020 年的 32.6%和 19.6%,国内地区逐渐成为主要收入来源。

2.供给:寡头竞争格局,产能结构优化

2.1.先发优势明显,寡头格局已成

玻纤行业具备较高的资金壁垒,企业入局较为慎重。玻纤行业属于重 资产行业,玻纤制品及其规模化生产需要在固定资产上有较高投入,主要 体现在池窑、厂区的建设与拉丝机、铂铑合金等设备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 并且随着玻纤产能的增加,投入也会相应变多。根据国际复材招股说明书, 普通无碱玻纤粗纱池窑每万吨固定资产投资约为 1 亿元。而中国巨石、山 东玻纤和重庆国际的单位产能固定资产投入在 1.3 万元/吨左右。此外,玻 纤具备供给刚性,产线一旦点火 8-10 年不可停火,企业入局较为慎重。

除资金壁垒较高外,玻纤行业还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先发优势 明显。一方面,玻纤生产过程包含窑炉、浸润剂配方、多孔漏板、粘结剂 等多方面技术,企业掌握这些技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另一方面,玻纤 运用范围广,用于特定用途的玻纤需要投入时间进行针对性研发,这对玻 纤企业的生产研发能力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率先设立项目并取得成果的 企业具备明显优势。 玻纤行业较高的竞争壁垒导致市场格局较为集中。玻纤行业较高的准 入壁垒导致行业内企业较少,市场逐步形成寡头竞争格局,行业集中度较 高。按产能口径计算,2020 年全球玻纤市场 CR3 约为 47%,CR5 约为 64%, 其中,中国巨石为玻纤行业龙头,占比约为 23%。

中国市场已形成“三大三小”格局,市场格局较为稳定。“三大三小” 指国内玻纤行业排行前列的六家企业,中国巨石、泰山玻纤、重庆国际为 一梯队,山东玻纤、四川威玻、长海股份为第二梯队。2021 年“三大”合 计产能约占全国玻纤产能的 61%,CR5 约为 72%,市场集中度较高。由于 玻纤行业具备较高的准入门槛和竞争壁垒,新进入者追赶行业前列企业难 度较大,市场格局较为稳定。

2.2.我国产能有序扩张,2022年供给冲击有限

近年来,我国玻纤产能与产量有序扩张。2017 年玻纤行业迎来池窑项 目建设热潮,在玻纤协会协调及头部企业带领下,行业产能有序扩张。根 据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数据,产能方面,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玻纤总产 能为 623 万吨/年,2015 至 2021 年上半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2.7%。产量方 面,我国玻纤产量从 2015 年的 323 万吨增长至 2021 年的 624 万吨,年均 复合增长率为 11.5%。2022 年玻纤新增产能投放集中于 5 月及以后,供给冲击有限。根据各 公司公告,我国未来计划投放玻纤产能约 217 万吨,其中 2022 年计划投放 73 万吨,2023 年计划投放 26 万吨,另有约 118 万吨仍未确定投放时间。 由于 2022 年新增产能投放多数在 5 月及以后,考虑产能爬坡期的存在,该 部分产能释放或将延续到2023年,叠加国内部分产线放水冷修,总体对2022 年供给冲击有限。

2.3.准入门槛提高,产能结构优化

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行业准入门槛提高。201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 8 万吨/年及以上无碱玻璃纤维粗纱(单丝直径>9微米)池窑拉丝技术、5 万吨/年及以上无碱玻璃纤维细纱(单丝直径≤9微米)池窑拉丝技术以及超细、高强高模、耐碱、低介电、高硅氧、 可降解、异形截面等高性能玻璃纤维及玻纤制品技术开发与生产列入鼓励 类。2020 年 7 月,工信部发布《玻璃纤维行业规范条件》,规定彻底淘汰 陶土坩埚玻璃纤维拉丝生产工艺与装备,推动行业生产模式向大型池窑拉丝生产线转型,同时对玻纤生产企业的大型池窑设计建造与运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玻纤行业准入门槛。

池窑法占比逐步提升,落后产能淘汰带来替代式发展空间。由于池窑 法相较坩埚法优点众多,近年来池窑纱产量占比大幅提升,从 2006 年的 76.8%提升到 2021 年的 92.9%,但仍有约 7%的产量是由坩埚法生产。随着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与 2020 年《玻璃纤维行业规范条 件》对坩埚法产线进行限制,预计老旧的坩埚法产线将逐步退出,或被替 换为池窑法产线,行业供给或面临结构性缺口。

《“十四五”规划》指引下,玻纤产业结构有望持续优化。2021 年 9 月,中国玻璃纤维行业协会发布《玻纤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要求 截至“十四五”末,各类高性能及特种玻璃纤维纱在玻纤纱总产量中的占 比要提升至 50%及以上,行业产品外贸出口比例降低至 20%以内。我们预 计在“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我国玻纤产品自给度将进一步提升,产品 迭代进一步加快,高端产品占比提升。

3.需求:风电汽车多点开花,周期成长属性切换

3.1.我国成长属性凸显、龙头企业迈向高端

我国玻纤表观消费量高速增长,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卓有成效。2010 至 2021 年,我国玻纤表观消费量从 160.7 万吨增长到 473.9 万吨,年均复合增 长率为 10.3%;我国出口量从 121 万吨增长到 168.3 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 为 3.0%;进口量则从 25.7 万吨下降到 18.2 万吨。根据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 会的数据,我国进口玻纤多为技术含量较高的高端玻纤,单价约为我国出 口玻纤的 3 倍。进口量减少表明我国技术实力增强,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卓 有成效。

我国玻纤行业成长属性凸显。玻纤需求端既有偏向周期的建筑、管罐 行业,也有偏于成长的风电、汽车轻量化等领域。因此,玻纤行业兼具周 期与成长属性。就全球来看,玻纤行业与宏观经济关系密切。根据国际复 材招股说明书,玻纤表观消费量增速与 GDP 增速以及工业增加值增速有一 定的相关性,玻纤行业表观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速一般为 GDP 增速的 1.5-2 倍。以欧洲玻纤增强塑料市场为例,欧洲玻纤增强塑料表观消费量增速/欧 洲实际 GDP 增速多在 1.3-2 之间。但是近年来我国玻纤市场飞速发展,玻 纤表观消费量增速远高于国内实际 GDP 同比增速,成长属性更为突显。

玻纤消费量有望继续提升,潜在空间较大。根据 Wind 和中国玻璃纤维 工业协会数据,近年来我国人均玻纤消费量不断攀升,从 2011 年的 1.32 千 克/人上升到 2021 年的 3.35 千克/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9.7%。但是,当前 我国人均玻纤消费量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以美国为例,2018 年我国玻纤 人均消费量为 2.34 千克/人,美国约为 5.9 千克/人,远高于我国 2018 甚至 是 2021 年的水平。我国玻纤消费量提升空间依然较大。

我国玻纤下游应用以建筑为主,新兴领域增长潜力较大。据华经 产业研究院数据,建筑为我国第一大玻纤应用领域,2020 年建筑领域 玻纤消费占比达 34%;其次为电子电器,占比为 21%;交通运输、管 道、同业应用占比分别为 16%、12%和 10%,而新能源环保占比仅为 7%,增长潜力较大。随着新能源行业高速发展与国家政策发力,未来 新能源环保占比有望持续提升。玻纤行业龙头持续向新兴领域渗透。近年来我国玻纤企业持续向高端 化发展,发力新兴领域。以泰山玻纤为例,2013 至 2020 年,泰山玻纤下游 交通领域需求占比从12%提高至20%,风电领域需求占比由6%提高至27%, 建筑领域则相对稳定。玻纤龙头需求结构的优化,体现了我国玻纤产业需 求结构高端化,行业龙头不断向新兴领域发展迈进的过程。

3.2.建筑:基建托底稳增长,配合降碳需求提升

3.2.1.基建托底建筑业,玻纤筋有望实现替代

基建托底下建筑业预期向好,拉动玻纤筋需求。建筑行业是玻纤下游 应用中占比最高的领域,2020 年消费占比达 34%。近年我国建筑业增长较 为稳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建筑业总产值为 29.31 万亿元, 2011-2021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9.67%。2022 年以来,为拉动经济稳定增长,克服疫情影响,国家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基建托底作用。据国家 统计局数据,2022 年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增长 7.1%,新增专项债高达 3.4 万亿元。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建筑工程投资 和地产投资增速有所回升,有望拉动包括钢筋与玻璃纤维筋在内的建材需 求提升。

与传统钢筋相比,玻璃纤维筋性能存在优势,有望形成替代。根据叶 轶的《弥补玻璃钢筋与钢筋之间的差距》,玻璃纤维筋存在以下优势: ①质量轻:玻璃纤维筋的重量是钢筋的 1/4,便于搬运和管理;②工时 少:安装同等长度玻璃纤维筋所需工时比钢筋少 1/3 到 1/2;③成本低:玻 璃纤维筋之间的间距较钢筋间间距可增加 0.5 英寸,结合关税等因素,玻璃 纤维筋比钢筋成本更低;④安全性好:玻璃钢的重量更轻,降低了搬运时 玻璃纤维筋意外掉落导致工人受伤的可能性,且在玻璃纤维筋在搬运时手 上不易打滑;⑤价格稳定:与钢材相比,玻璃钢的成本更稳定可测;⑥使 用寿命更长:玻璃纤维筋不会生锈,因此混凝土桥面板不会劣化,从而提 高了桥梁结构的使用寿命。

3.2.2.运行降耗迫在眉睫,玻纤节能优势明显

建筑运行耗能巨大,降低能耗需求迫切。建筑能耗是指从建材制造、 建筑施工到建筑使用的全过程能耗,可分为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建筑运 行能耗。其中建筑运行能耗则是指人们的日常用能,包括采暖、空调、照 明、洗衣等,其中采暖、空调为主要部分。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 (2020)》,2018 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 22.33 亿吨标准煤当量(tce), 碳排放总量为 49.97 亿吨二氧化碳(tCO2),其中建筑运行过程能耗总量为 10.3 亿 tce,碳排放量为 21.3 亿 tCO2,分别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 21.2%和 碳排放比重的 21.6%。降低建筑运行能耗迫在眉睫。

绿色建筑政策提出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指标。绿色建筑是指本身及其使 用过程在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皆达成环境友好与资源有效运用的一种建筑。 近零能耗建筑则是指建筑能耗水平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降低 60%~70%的一种建筑,这对建筑的建造方式,包括建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2年3月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要求到 2025 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 筑建设面积 0.5 亿平方米以上,为此,寻找保温效果更好、能有效降低建筑 运行能耗的新型建材迫在眉睫。

玻璃纤维筋在节能方面同样比传统建材更具优势,以建筑门窗为例, 玻璃钢的节能优势具体表现为: ①热膨胀性与建筑一致。玻璃钢的热膨胀系数为 8×10 -6 /℃,与建筑物 和玻璃相当,因此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和收缩均一致,避免产生裂缝的同 时也减小了热量外泄。②导热系数小。玻璃钢材料的导热系数是钢材的 1%, 铝合金的 1‰,能阻碍热量在门窗上的传递。③密封性好。玻璃钢门窗在组 装的过程中缝隙用橡胶密封,且空腹结构玻璃钢门窗的密封性好于其他种 类门窗。④保温成本低。玻璃钢门窗主要是通过提高自身隔热保温性能来 实现建筑节能的。铝合金材料门窗要达到理想的导热系数,每平方米增加 成本 102 元左右,但玻璃钢门窗无需增加成本便可达到理想的导热系数。 此外,玻璃钢在建筑管道运行时的节能上同样有着优秀的表现。

综合性能优势协同降耗驱动,玻璃纤维筋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根据 欧文斯科宁的数据,即使是在美国,目前玻璃纤维筋的渗透率也不到 20%, 在中国甚至更低,在《“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的指引下, 在质量、使用寿命、成本与节能降耗等多方面都具有优势的玻璃纤维筋渗 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3.3.交运:轻量化驱动增量,轨道交通前景广阔

3.3.1.乘用汽车:政策市场双驱动,轻量化带动需求

我国汽车市场有所回暖,新能源汽车发展加速。根据中汽协数据,2021 年,我国汽车销量达 2627 万辆,同比增长 3.8%,结束了近 3 年来下降的局 面;2022 年 1-7 月销量为 1446.7 万辆,同比下降 1.9%,降幅较上半年有所 收窄,其中 7 月国内汽车销量为 242.0 万辆,同比增长 29.9%。其中,2021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 1.6 倍,2022年 1-7月销量为 318.5 万辆,同比增长 117.5%。综合来看,汽车销量迎来复苏,新能源汽车销量 也进入高速增长期,行业整体景气向上。

玻纤增强塑料在减重降本方面效果明显,可对铝镁合金和钢材形成替 代。玻纤在汽车及厢内设施制造方面应用广泛,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 2020 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玻纤消费占比达 16%,其中多为玻纤增强塑料。 由于玻纤同时具备质地轻盈与强度较高的特点,在确保整车安全的前提下, 在前端模块、发动机罩、新能源汽车电池保护盒、复合材料板簧、仪表板、 底护板等部位皆可使用玻纤增强塑料,可有效降低整车质量,降低成本。 据方鲲《长纤维增强热塑型塑料在汽车轻量化与节能减排中的应用》,采 用玻纤增强塑料的零部件相对成本仅为钛合金钢部件的 80%,铝镁合金的 40%,而重量较同等体积的钛合金钢部件下降 25%-35%。

汽车轻量化是实现提升汽车续航里程、降低油耗电耗的重要路径。根 据《汽车轻量化设计的技术路线分析》,燃油车方面,汽车整车重量降低 10%,燃油效率可提高 6%-8%,汽车重量每降低 1%,油耗可降低 0.7%; 纯电动汽车方面,整车重量降低 10kg,续驶里程可以增加 2.5km。

政策驱动下汽车轻量化有望加速实现。由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和中国 汽车工程学会牵头组织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 2.0》提出, 到 2025、2030 和 2035 年,燃油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需要分别降低 10%、 18%和 25%,纯电动乘用车整车轻量化系数要求更高,需要分别降低 15%、 25%和 35%。在路线图的指引下,汽车轻量化进程有望加快。 汽车轻量化带动玻纤增强塑料渗透率大幅提升。改性塑料是通过特定 方法对树脂进行加工或改造获得的具有特定性能的塑料制品,玻纤增强塑 料就是改性塑料的一种。政策驱动协同技术进步下,玻纤增强塑料在汽车 上的使用有望进一步深化,持续拉动玻纤需求。

3.3.2.轨道交通:市场稳健增长,应用场景丰富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规模稳健增长。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与环境污 染,节省出行时间,我国处于轨道交通建设的繁荣时期,2008 到 2020 年, 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从 7.97 万公里增长到 14.63 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从 0.07 万公里增长到 3.79 万公里,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5.2%和 40.0%。我国成 为世界上最大的轨道交通市场。2015 年至 2021 年,我国铁路货车保有量从 72.3 万辆增长到 96.6 万辆,动车组保有量从 1883 标准组增长到 4012 标准 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4.9%和 13.4%。除新造轨道交通装备带来的增 量市场外,大量轨道交通装备进入维修期,叠加技术更新换代等因素影响,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市场规模稳步提升。

玻纤在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玻璃 纤维既可以应用于应急疏散平台、电缆架、隔音屏障等设施中,又可用于 车头前端部、车门、座椅、墙板、转向架、司机台仪表框、车顶受电弓罩、 蓄电池箱等高铁列车部件。在国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政策背景下,玻璃 纤维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市场前景广阔。

3.4.风电:碳中和协同降本,叶片大型化促增长

“双碳”政策引领下,风电行业持续景气。在全球节能减排的持续推进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引领下,2020年以来风电产业高速发展。2020、2021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分别为111.03GW、93.6GW,较2019年水平分别增长 90.1%、60.2%。其中,2020、2021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分别为71.67GW、45.57GW,较 2019 年水平分别增长 178.4%和 77.0%。

装机成本和度电成本的降低为风电行业高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根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的《2020 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报告》, 2010 至 2020 年,全球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装机成本分别从 1971 美元/kw 降至 1355 美元/kw、从 4706 美元/kw 降至 3185 美元/kw,降幅为 31.3%和 32.3%;全球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平准化度电成本则分别从 0.089 美元/kwh 下降至 0.039 美元/kwh、从 0.162 美元/kwh 下降至 0.084 美元/kwh,降幅为 56.2%和 48.1%。装机成本和度电成本的大幅降低为风电实现平价上网和推 广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政策推动的协同下,未来全球风电产业将保持高速 增长态势。

风电高速发展拉动玻纤需求提升。根据聚合科技招股说明书,玻纤在 风电叶片中的应用主要为蒙皮和主梁,蒙皮材质一般为玻璃钢,主梁一般 为玻纤或碳纤复合材料,因为当前碳纤成本较高且平价化可能性较低,所以主流仍为玻纤复合材料。由于玻纤主要为风机蒙皮和主梁,因此与叶片 长度、风电装机量和风机数量正相关。根据中材科技投资者互动问答,每 GW 风电装机玻纤用量约为 1 万吨。风电装机量的提升将持续拉动对玻纤 的需求提升。

风机叶片大型化进一步推动玻纤需求增长。在风机零部件成本中叶片 占比最高,占原材料成本比重超 23%。单个风电风机叶片直径越长,扫风 面积越大,发电量越高.。根据徐燕鹏《平价时代风电项目投资特点与趋势》, 以 3MW 组为例,若叶片加长 5m,扫风面积可增加 0.81m2 /kW,年利用小 时数可提升 208 小时,相当于投资节约 600 元/千瓦。因此风机大型化和组 件大尺寸化是风电装机降本的核心驱动力。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 业委员会(CWEA)统计,2010 至 2020 年,我国新增风电机组的平均风轮直 径从 78 米增长到 136 米。由于玻纤材料具有轻量化和高强度的优势,且其 需求量与风机叶片长度正相关,风机叶片的大型化趋势或将带动玻纤需求 量大幅提升。

3.5.PCB:PCB市场稳健增长,拉动电子纱需求

印刷电路板市场稳健增长。印制电路板(PCB)是我国电子业的上游 基础行业,决定了我国电子产品的竞争力。根据深南电路公司公告,2020 年中国 PCB 产值为 350.1 亿美元,市场规模庞大。按下游应用来看,通讯、 计算机、汽车电子与消费电子为主要应用,占比分别为 30%、26%、15%和 13%。长远来看,云计算、5G 基建、人工智能等“中国智造 2025”的推进将 持续拓宽 PCB 下游应用领域,5G 网络建设、新能源汽车有望成为 PCB 行 业持续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PCB 市场规模增长拉动电子纱需求提升。电子纱是直径 9 微米以下的 玻璃纤维,具备优异的电气及力学性能,是覆铜板的基础材料。覆铜板则 是 PCB 的关键原材料,其需求与 PCB 行业发展息息相关。根据中商产业研 究院,覆铜板占 PCB 原材料成本的 30%,是制备 PCB 最重要的原材料。 而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20 年电子纱约占覆铜板成本的 18%,占比仅次于 电子铜箔。随着 PCB 市场的稳健增长,电子纱需求量有望持续攀升。

4.趋势:下游需求复苏,供需维持紧平衡

玻纤行业景气上行,供需有望维持紧平衡。2019 至 2020 年,玻纤池窑 纱产能增长放缓,主要是因为玻纤行业产能过快投放致行业景气下行致产 品销售单价承压,叠加 2020 年新冠疫情下需求疲软。随着 2021 年全球经 济复苏,下游行业中新能源车与风电蓬勃发展,玻纤景气度有所回升。根 据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2021 年我国池窑纱在产产能为 610 万吨,产能 利用率超 95%。此前的供给冲击已基本消化,预计未来维持紧平衡状态。 库存方面,以中国巨石为例,2021 年中国巨石存货周转天数为 63 天,2022 年上半年为 62 天,整体持续下行,反映了玻纤需求复苏、行业景气向好。

5.重点企业分析

5.1.中国巨石

中国巨石为国内玻纤行业龙头,生产基地布局全球。公司产品全面, 有 100 多个大类和近 1000 个规格品种,主要包括无碱玻璃纤维无捻粗纱、 短切毡、电子布等。公司实现全球产能布局,拥有浙江桐乡、江西九江、 四川成都、埃及苏伊士、美国南卡五个生产基地。按产能口径计算,2020 年中国巨石占据全球玻纤市场的 23%,为玻纤行业绝对龙头。 业绩方面,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97.07 亿元,同比增长 68.92%; 实现归母净利润 60.28 亿元,同比增长 149.51%。2022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 业收入 119.10 亿元,同比增长 39.13%;实现归母净利润 42.06 亿元,同比 增长 61.96%。

公司产能稳步扩张,带来新的成长空间。截至 2021 年底,公司各类玻 璃纤维产品的设计产能已达到 235.6 万吨/年,2017 至 2021 年年均复合增长 率为 15.4%。此外,公司目前在建和规划产能包括无碱纱 75 万吨、电子纱 6 万吨与电子布 0.6 亿米,预计将于 2022 至 2024 年逐步投产。公司产能利 用率和产销率均常年维持在 95%以上,新增投产产能将为公司带来新的成 长空间。公司持续降本增效,布局上游原料。公司持续优化生产效率,2017 至 2021 年,公司人均产能从 136.7 吨/年/人增长到 176.8 吨/年/人,生产效率大 幅提升。此外公司布局上游,2012 年收购磊石微粉,并于 2016 年投资新建 60 万吨叶蜡石粉产能,充分满足公司产能扩张对叶腊石的需求增量。

5.2.山东玻纤

山东玻纤为国内玻纤行业后起之秀。山东玻纤成立于 2008 年,由山东 省国资委控股,控股权集中,是国内玻纤企业后起之秀。公司立足交通发 达的沿海地区,不断健全产业链,布局原材料与能源产业,生产成本持续 下降。业绩方面,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7.59 亿元,同比增长 37.72%; 实现归母净利润 5.46 亿元,同比增长 216.78%。2022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 业收入 15.95 亿元,同比增长 10.27%;实现归母净利润 3.48 亿元,同比增 长 5.27%。

公司产能加快扩张。目前公司主营两种玻纤产品无碱纱和 C-CR 特种纤 维。截至 2021 年底,公司玻纤纱设计产能为 41 万吨,织物年产能约 1 亿 平方米,其中,C-CR 特种纤维产能为 8 万吨,无碱纱设计产能为 33 万吨。 根据公司战略规划纲要,至“十四五”末和“十五五”末,公司玻纤及制品总 设计产能规模计划分别达到 115 万吨和 151 万吨,按此规划计算,2021-2025 年,公司产能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29.4%,扩产速度大幅提升。 公司布局国际合作以提高技术实力。2017 至 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从 4857 万元增长到 9735 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9.0%。公司与 OC 等多家 国外企业合作,持续引入先进技术的同时加大研发力度,增强自身技术实 力。

5.3.中材科技

中材科技三大主业协同发展,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公司于 2016 年收 购泰山玻纤,聚焦于特种纤维、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三大赛道,大力发 展风电叶片、玻璃纤维及制品、锂电池隔膜 3 大主导产业。在新能源与风 电行业高速发展的当下,公司归母净利润维持高速增长态势。 业绩方面,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02.95 亿元,同比增长 7.58%; 实现归母净利润 33.73 亿元,同比增长 65.40%。2022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 业收入 99.20 亿元,同比增长 5.99%;实现归母净利润 18.71 亿元,同比增 长 1.33%。

截至 2022 年上半年,公司拥有玻纤产能约 120 万吨,目前在建和规划 玻纤产能 42 万吨。截至 2022 年上半年,中材科技玻纤年产能约为 120 万 吨,2017 至 2021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0.7%。公司目前在建和规划产线包 括泰山玻纤邹城“6 改 12”无碱池窑拉丝产线、6 万吨高强高模玻纤产线以 及太原年产 30 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智能制造生产线项目。

公司充分发挥产业协同效应,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公司于 2007 年成立 中材风电,正式进军风电叶片行业;2015 年起开始培育锂电池隔膜业务; 2016 年正式收购泰山玻纤,实现玻纤产业与风电叶片协同发展。玻纤为风 电叶片主要原材料之一,公司生产叶片使用的玻纤主要来自于泰山玻纤, 价格稳定,供应链保障性强,此外,泰山玻纤研发的高模玻纤可适配大型 化的风电叶片,支持公司风电叶片产品的迭代升级。2021 年公司无碱玻纤 制品,风电叶片和锂电池隔膜业务营收分别为 87.52、69.76 和 5.76 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 40.7%、32.5%和 5.2%,2017 至 2021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分 别为 10.85%、18.89%和 81.55%。公司整体营收结构较为均衡,锂电业务占 比有所提升。

5.4.长海股份

长海股份深耕玻纤制品。公司拥有完整产业链布局,持续推进产能扩 张。与其他龙头企业不同,长海股份深耕玻纤制品而非玻纤纱,包括短切 毡、湿法薄毡、复合隔板、涂层毡等,打造自身独特优势。 业绩方面,2021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5.06 亿元,同比增长 22.71%; 实现归母净利润 5.72 亿元,同比增长 111.46%。2022 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 业收入 15.37 亿元,同比增长 30.42%;实现归母净利润 4.28 亿元,同比增 长 64.99%。

公司玻纤产能稳步扩张。根据公司债项跟踪评级报告,截至 2022 年 3月末公司玻璃纤维纱年产能达到30万吨,公司 5 条薄毡生产线项目于 2021 年建成第二条,推动公司薄毡年生产能力提升6,000万平方米。此外,公司 60 万吨高性能玻纤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尚在审批中,此外,子公司天马集团 拟将原有的一条年产3万吨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升级改造为一条年产8万吨高端高性能玻璃纤维及特种织物生产线。待薄毡和基地项目建成后,公司玻纤年产能可达95万吨。公司布局全产业链,经营较为稳健。树脂是玻纤复材的重要原料,公司自身拥有以玻纤纱、玻纤制品及玻纤复材为主的纵向产业链,并通过天马集团进行树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布局横向产业链,并通过产业链一体化平滑周期波动,经营较为稳健。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系统发生错误

断桥铝合金门窗品牌

高端门窗

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