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戏曲早期的票班与票友
? 票社、又称票儿班或自乐班。是民间戏曲爱好者自发组织的机构,进行业余表演,兼及戏曲研究。艺人们把这些爱好者亲切地称为“票友”。
山西票社最早出现在清兵入关之后;到道光、咸丰年间,随着山西梆子专业班社的兴起,票社大量涌现,逐渐遍及广大城乡。票友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但都是戏曲的业余爱好者。当然,过去票友中确有一些公子少爷,大把花钱专好结识名艺人,然而他们并不肯勤学苦练,说起来头头是道,好像什么也知道,干起来却一窍不通。但绝大多数票友完全不是这样。他们不仅经常在艺人中求师访友,并且能刻苦钻研,以研究山西梆子戏艺术为乐。这些人,登台表演的不多,绝大部分专攻清唱和演奏,只有少部分登台演唱。例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王室中的皇亲、贵胄、贝勒、贝子们,有喜欢戏曲的,就请先生教戏,学会了便登台演出。他们所请的先生,大都是成名的表演艺术家。这些票友不惜重金来请他们,开始是耗财买脸,后来有的就“下了海”,做了演员。这些人虽然是“票友下海”,但是,由于他们学得瓷实,有嗓子,有扮相,做派都很好,在戏曲界颇有影响。票友不光是请内行教戏,他们也教内行。由于他们大都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准,且有充分的时间,再加上出自本心的喜爱,多少年来,不仅扎扎实实地继承了山西梆子戏艺术,而且还在晋昆唱腔的变化、板眼的运用、唱念与剧情的有机结合、剧本的修改以及对文武场的改进等方面,都有所贡献,对山西梆子戏艺术的向前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山西的票社及票友
清末民初,晋中、太原一带,赫赫有名的票社是太谷县北洸村曹家开办的“三多堂”,太原晋源城马家办的“聚文会”,太原城东米市李家创办的“济生馆”等。此外,比较有名的票社,太原县的有:晋祠益寿轩票社,小站票班,北大寺聚英同乐会(亦名北大寺票班,后名北大寺荷风票班),武家庄晋源会票社,黄陵、砖井、杨阪票社,尤其是太原县救国剧社、太原县票友大会师、太原县新星票友剧团,为宣传抗日以及慰问解放太原的军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太原城的票社有:芳圃票社、谭德票社、同义堂票社、南海街茶馆票社。晋中县城及县份里的有:榆次县车辋六营局票社、榆次车子铺票社、晋中马快票社、
榆次面店自乐班、榆次北山窑黑自乐班、交城祁(县)交(城)文(水)会友班、汾阳王思明票社、祁县戏剧研究社,以及清光绪年间,文水县城内大有,二有的票社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到50年代初,晋中、太原票友界出现了唱、打、拉皆通的武荣魁(太原县北大寺人)、马步龙(徐沟人)、瞎年柱(徐沟县北尹人)等;榆次票友界出现了昆、乱唱手猴儿、海海、二丁子;清徐票友界出现了四杆旗之一的李锦文(文武场通行)等;祁县票友界出现了文武场能转一圈,并能说戏、分唱腔的何芳圃、刘绪汉等;太原票友界更出现了“18家大王”(主要指唱):
韩子谦祁县城人。
郭少仙祁县夏家堡村人。
宋根宽太原县黄陵村人。
宋桃园太原县黄陵村人。
任焕章清源县北营村人。
陈二蛮榆次县什贴镇新子村人。
李子华太谷县朝阳村人。
海海榆次县永康村人。
侯月清太原县寇庄村人。
二虎则祁县城人。
武中儿平遥县长寿村人。
杨茂德徐沟县中辽西村人。
四元子汾阳县冀村人。
阮沛旺平遥县人。
张喜孔交城县人。
胡公辅太原县晋祠镇北堡人。
贾锡五太原人。
郝文德寿阳县人。
以上票班与票友、都对山西梆子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献。现择其要者叙述之。
1、三多堂票社明代,由西省太谷县北洸村有一户晋商首富——曹家。曹家发迹的始祖是曹三喜,到日渐衰败的曹克让,前后历经明清两朝24代,声势显赫约达 300年之久。曹三喜自明末清初随入到东北热河省朝阳县的三座塔,先以磨豆腐等小本生意起家,后发展酿酒业等,资本有了积累。继而,他乘吴三桂领清兵人关之机,发了大财,将商业由关外做到关内。曹家在太谷首先设商号、到清道光、成丰年间商号遍布全国,并将典当、细缎、布匹、药材、皮毛、茶叶等生意做到了俄国的莫斯科、蒙古的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等地。曹氏的“锦泰字”、“锦泰涌”两个字号,以经营茶叶为主,兼销绸缎。其资本及经营规模,位居清代对俄贸易的众茶商之冠。从清同治四年(1865)起,有一部分山西茶商经清廷批准,赴俄贸易。曹氏“锦泰字”曾在莫斯科、伊尔库茨克等城市设有分号。光绪二十九年(1903)曹家曾将所赚的钱,投资六万两,开设“锦生润”票号、分号遍及华北、东北15个城市。
曹氏家业传至曹克止手中。虽已日渐衰落,但仍家产万贯,非别家可比。
曹克让酷爱艺术,喜爱古玩字画,嗜好山西梆子,于是操办起一个票社。因曹家堂名为“三多堂”(福多、寿多、子多)、人称“三多堂票社”。
曹克让作古后,其子曹三少子承父业,对晋昆乱弹艺术更是爱得入迷,把三多堂票社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名贯三晋。
曹家大院的东院专供一年一度的“会演”自乐之用,全体艺人都在此吃住,演唱另备大厅。
“会演”时艺人们在厅上演唱,村民们在厅外观看。
每年“太谷镖”的冬镖(十一月)一过,戏班神门一闭,曹家的例行一个月的“会演”活动就准时开锣了。这里闹票(票社演戏的俗称),不像有的票友班,谁都可以凑数,没有相当道行的人,是不敢轻易露面,班门弄斧的。这里规矩也特别,不是谁高兴就来一段,而是按各门师傅的行当,剧目的排定顺序,进行专行专戏的演唱。比如,今天须生露《下河东》,一律《下河东》,明天再换《斩黄袍》,以后再露正旦、花脸、小生、小旦、三花脸,依然采用同样的办法,很有点今天专场评比的味道。届时戏班的高手云集,名伶丛出,足有百十号人登台献艺。先后在这里献艺的演职员有:
须生:“一千红”、“鱼儿红”、“大碗肉”、“贵
儿红”、“盖天红”、“秋富生”、王德海、夏蛮。
花脸:张公、锁蛮、武德胜、马海清、彭村有。
小生:籍兰喜、“三儿生”、“虎儿生”、老顺保
旦脚:“天贵旦”、“三盏灯”,“老八斤”,王有福、“二娃旦”、“毛毛旦”、“万人迷”等。
文武场面上的名家更多:
鼓师:甲成儿、李万煜、高锡禹、渠四少孟兴祥、杨富全。
琴师:“印财主”、曹三少、程贻功。
二弦;根柱、玉楞、二蛮汉。
三弦:韩村六、喜林、孙二少、籍夏肉。
四弦;三秋、五毛、张动芝、猴毛。
铙钹:七成、肉儿、米喜。
马锣:郭三蛮、孟三蛮。
木头:侯牛儿、锁成。
小锣:冠成等。
在闹票的一个月中,每日下午五时开戏,晚上十点散戏,整整五个小时。第二天就开始评说谁的乱弹新,谁的梆板清,谁的尺寸准;此外,吐字、道字、喷口、韵味怎样,都在评议之列,许多出类拔萃的演员,都热衷于创造新腔,他们呕心沥血,匠心独运,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条件,每每创造出一种新颖、俏丽的唱腔,以标新立异,经“三多堂”的评议,很快就会炫耀于世,声名远播。
李万煜、狗蛮师、程贻功等文武场名家,曾为“三儿生”等著名演员在这里伴奏过不少晋昆戏。
2.聚文会票社
清道光和咸丰年间,太原县晋源城内马家药店办起了合味聚会的中路梆子清唱票儿班——聚文会。聚文会坐落在太原县城北街牌楼北路东,坐东朝西,悬挂有白底儿黑字的木刻牌匾。这个票社先唱晋昆,后唱乱弹,和太谷县北洸村曹家操办的“三多堂”并驾齐驱,在晋中一带颇负盛名。
班主马中秋(1850—1935,晋源镇人)、其弟马三秋(1853 —1937,晋源镇人)是晋源城内北后街的富户,拥有三顷多土地,一
部分雇人作务,另一部分往外出租,喂着大小一百多只犬,养着几百只鸽子,主业是经营北街的药铺。马中秋是个中医,清末秀才,酷爱文艺,除以行医济世外,从小即继承父业学唱晋昆,仅一部《西厢记》,就可唱二百四十多个曲子,对哪个曲子怎么唱,他都颇有研究。后来他也唱乱弹,他又善拉胡胡,精通音律,抄录、收集有不少乐谱和剧本,还总结了许多名家的唱腔特点。他对票友们的献艺要求严格,一字一句不得有误,一曲一调不能苟且,因此、一些票友来此演唱,都必须严谨谦虚,丝毫不敢疏忽大意。马三秋是四股弦专家,他规范了四弦、三弦的拨法,要求红板一律往外推,往回扣就违反了原则,故身价很高,给演员清唱伴奏,宁要马三秋的四弦一人弹,也不要一般水平的胡胡拉主弦,时有“祁、太县的弓法,太原县的拨法”之说。他善制各种乐器,曾参加过早期的专业戏班。这兄弟俩配合默契
广泛联系和团结着一百多名票友高手。除县城附近的古城营、小站、西南街和南城角等当地的票友经常进城练功演唱外,每逢过节赶会或到冬季戏班封箱,他们即广纳梨园艺人、合味聚会、切磋技艺、交流经验、改革唱腔。常来聚会的有“天贵旦”、“三儿生”、“毛毛旦”、“十四红”、“鹿儿红”、“骆驼红”、“奴子生”、“十七生”、“碛口生”,“任村黑”、“狮子黑”、“大妞姐”。“二妞妞”和丁果仙等。每次聚会,马家都要杀猪宰羊,大摆宴席七碟子八碗地款待,而许多名家都要乘机献艺,大显身手,观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每年阴历七月初五,聚文会总要大闹一番,上述名家都要亲临聚会,大显神通,不够水平的票友们是不敢去闹的。冬季来临,名家们要再度光临。像“三儿生”“天贵旦”“毛毛旦”等,有时要住到来年春季开锣之后。由于聚文会重视提高中路梆子技艺,而马家又能慷慨解囊,凡来者一律以礼相待,还给远来的艺人解决生活费用和路上的盘缠,所以这里就逐渐形成了团结名伶、交流技艺和培养人才的场所。有不少名艺人的唱腔和剧本多是经聚文会修改后流传下来的。其比较拿手的剧目有晋昆《草坡》、《嫁妹》、《大赐福》、《霄光剑·功宴》和中路梆子《鲛绡帕》、《明公断》、《忠保国》、《沙陀国》、《下河东》、《宝莲灯》、《折桂斧》等。
聚文会的主要成员,除上述专业戏曲班社的人员之外,还有古城营的票友们。古城营离县城晋源仅有半里之隔,古城营的票友们不进城,聚文会就开不了戏。当然,其他村的票友也不少。聚文会主要演员有:
任四(1866—1937),绰号“油京四”,太原县古城营人,须生,学“贵儿红”酷像,其拿手戏有《忠保国》、《沙陀国》、《骂阎》等,是聚文会的得意门生。
范善心(1869 —1937),古城营人,青衣,擅演《草坡》、《鲛绡帕》、《二度梅》等。马中秋的高足,聚文会出色唱手。
王守中(1884—1958),亦名“银疙瘩”,太原县王郭村人,大花脸,拿手戏有《明公断》《忠保国》等,同时亦为唱秧歌能手。
石昌泰太原县城西街人,青衣,“天贵旦”的正宗弟子。
彭福宝晋源城人,三花脸兼拾零碎。
古城营的人最多,尚有:
刘鹏阁 须生,外号叫“没肝花”,即一肚子都是心,非常精明强干。
乔黑小大花脸。
不亲大花脸。
孙善心大花脸。
四不亲须生。
狗不亲青衣。
高连才小名老虎三,青衣。
郭壑片青衣。
文场人员有:
胡胡:
马中秋晋源镇人。
金锁儿晋源城人,曾搭过自诚园戏班。
郭陛阳小站村人,马中秋的徒弟。
王金玉小站村人,琴师兼演员。马三秋的徒弟,唱《大赐福》,扮天官。
刘忠林(1906—-1967)太原县古城营人,刘鹏阁之子,文武场能转一圈,伴奏昆、乱不挡。曾在榆次栈房街永诚栈当买卖人。先在聚文会(中期)操琴,后到专业戏曲班社。他曾到晋中地区艺术学校(设在祁县)任教,培养出的徒弟有:中路梆子第六代著名鼓师许合智,琴师郭志强,二股弦师权清寿等。
刘吉甫(1905—1975),太原县北格镇张花村人。出身于大富户家。其父刘智一生经商,曾在俄国经营皮货。聚文会后期的主要操琴人之一。
二股弦:
姬奎儿 太原县嘉节村人,名二弦师,会记写工尺谱,记录有部分晋昆曲谱。
疤四亲 晋源镇东街人,二弦带唢呐均好。
牛忠义 小名首虎儿,太原县北瓦窑村人,
二弦拉得好。
三股弦:
崔理吉 晋源镇隍庙道人,三弦带唢呐都好。曾在太原城的八旗会馆专业班社先拉二弦,后弹三弦。
四股弦:
马三秋
唢呐:
晋源镇关帝庙的和尚,法名燃庶,能吹笙、唢呐,闹曲子戏就有他。
武场人员有:
鼓师:李锦堂 晋源镇人,举人之子,搭专业戏班四五十年,名鼓师。
杨壬辰 晋源镇人。
汤狗吓 太原县小站村人。
高世荣 太原县赤桥村人。
马锣:由司鼓的空余人员兼。
铙钹:牛左子,晋源镇人,财主。
梆子:牛大少,晋源镇西街人,财主。
小锣:郭丽生,晋源镇北街人。
聚文会票社有如下特点,一直在票界传诵:
晋昆戏多。聚文会的家底就是晋昆戏,如孙善心所唱的《草坡》,非常正宗。当时中路梆子中所唱的13个晋昆戏,他们都会。计有:《霄光剑·功宴》、《草坡》《封王》、《刺虎》《宁武关》、《闹龙宫》、吉庆戏《长春》、《呈祥》……方圆几十里乡民的婚丧嫁娶,都少不了聚文会的票友们去参加。票友们唱票儿兢兢业业,根据民俗的性质而选择内容。比如祝寿唱《大赐福》、《全福》,为小孩做满月唱《五子夺魁》,嫁闺女唱《嫁妹》。无论祝寿、过生日、孩子过满月、娶媳妇,他们头一个戏总唱《小赐福》,以取吉祥之意。
聚文会为乡民唱票儿,既不同于太谷的三多堂,也不同于太原东米市的济生馆。三多堂是花钱雇演员来唱,济生馆在唱时要向请的主家要油、烟、茶。聚文会唱票儿,从来不要报酬。
聚文会把山西梆子(包括晋昆)工尺谱,由只点板不点眼的记法,改为既点板又点眼的记法。这是对山西梆子早期工尺谱记法的一大贡献。
聚文会不光是一花独放,在它的影响下,太原县的票社蜂拥而起,发展迅猛,晋祠、小站、北大寺、武家庄和黄陵等四十多个村庄,都先后办起了票儿班,为成立太原县救国剧社、太原县新星晋剧团等革命文艺团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中路梆子专业剧团培养出不少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聚文会对各票社尽力扶持,大做传帮带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各票社的发展。
聚文会一路红红火火,走到20世纪30年代,突然遭遇了一个灾星:其丰厚的家底竟被吃鸦片的败家子马中秋的孙子马冬生折腾了个精光。马冬生因吸毒上了瘾,把家里能卖钱的东西都卖光后,就打上了卖聚文会财产的主意。他先把马中秋先生一生的心血《中路梆子工尺谱》《中路梆子中的昆曲工尺谱》,偷偷地卖给了太原城东米市的“济生馆”票社。这是世人骂他是“败家鬼”的主要原因。这两本曲谱是聚文会的研究成果,由于“传艺不传曲”的思想局限,马中秋先生视之为珍宝,惟恐失落,慢说是卖,即使外人想看也秘而不示,可谓孤本。在孤本的扉页上中秋先生明文写着——注意:
来源不易
万勿轻视
千金难得
以免遗失。
然而竟被他的孙子随便卖掉了,怎不令人痛心?之后,马冬生烟瘾发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连文场的家具也都廉价出卖了。事后,他怕被中秋先生发觉,就捣鬼来迷惑先生:在鼓板套子里装上了罗面用的罗子,在马锣毡套里装上了北方人烧风箱坐的草箔子……聚文会就这样迅速走向衰落,聚文会的第一代票友们自然而然地星散了.
3.益寿轩票社益寿轩是个中药铺,坐落在晋祠镇中堡路东,由南大寺儒医赵登先生开设,时间约在民国十年(1921)前后,与晋源县城的聚文会可相媲美。太原的济生馆、同义堂也一样,均属药行。因行业关系,夜间清闲,条件允许,加之掌柜们本人爱好,相互促成。且能代代传习,延绵不绝,与行业齐寿。
益寿轩票班铜器武场,由耆宿杨起鹤出资购买,因此曾名鹤寿同乐会。民国15年(1926)制的铜器箱上,有赵云只丹书会名,字迹端好。此箱现在北大寺荷凤票班,连同该班原有的铜器,一同使用。益寿轩票班,民国十年至二十年(1921—1931)为鼎盛时期,凭借晋祠地区的优势,成为晋中一带的一个活动中心,南北往还,票友名宿,流动频繁,给本地造就了不少艺术人才。
其基本成员很多,闹晋昆戏的如:
王银疙瘩,王郭村人,工花脸,学“牛头黑”的唱腔,原来是王郭太平社的成员,出演时学“二八黑”的架势。会很多戏,能唱晋昆戏《嫁妹》《草坡》等。
崔三小,晋祠南门外人,鼓师,演出晋昆戏《草坡》就是由他司鼓。
高世荣,赤桥村人,聚文会的成员之一,老票友,掌握武场的锣鼓经,晋昆戏《嫁妹》《大赐福》等都会。
该票社的一般人员,也非常热心。如张连春,王郭村人,和王银疙瘩常在一起他每晚跑晋祠,翌日还不误上地,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纯属业余爱好,精神寄托。即使给个晋昆戏的零碎,也甘心情愿。
老改元 嘉节村人,多年在北大寺打短工为生。晚年在益寿轩做饭,赚钱多少不说,每到晚上能抽空闹票儿,以此为满足。他年岁已高,站立困难,就蹲着唱,非常感人。
4.济生馆票社 济生馆坐落在太原城东米市街一进西口路北的地方。它本为药店,以卖治拔毒膏(治粉刺疙瘩)与如生丹(止血)济世。其秘方只传媳妇,不传女儿,怕把医术带走。清末,药店的李掌柜开办了济生馆票社,以演唱中路梆子和昆腔戏自娱。药店后院专供娱乐和票友食宿。
每年阴历十月十五专业戏班封箱后,名老艺人“天贵旦”、“三儿生”、“十三红”、“十四红”,“满天星”、“盖天红”、“疙瘩丑”等即来闹票传艺。其票友尚有:须生,侯三儿;正旦,老亲蛮、王思明;花脸,红市街的银玉儿、赵典;老生,庙前街的张巨成;小生,白三毛;小旦,阿骡子;以及菜园村的保子,红市街的瞎全福、五牛儿,都司街的张明、刘铭、刘祯、来喜。名琴师,下兰村的路川玉;二弦,姑姑庵的胡廷喜;三弦,庙前街的戎万福;四弦,曹本元;名鼓师,旱西门的四老虎;昆腔戏的曲笛、唢呐由于家巷的二先生刘成铭演奏。该票社的剧目以《炮烙柱》最为拿手,还有《嫁妹》、《草坡》、《霄光剑·功宴》等晋昆戏。
太原沦陷后,该票社活动时断时续,延至抗日战争后期停办。
5.车辋六营局票社
清代,在数百家对俄贸易的山西茶商中,资本最大、历史最长的有榆次县东阳镇车辋村常家、太谷县北洸村曹家、祁县乔家堡乔家、汾阳县牛家。榆次常家,其先祖曾是清朝举人、拔贡。常家的常万达从乾隆年间就从事对俄茶叶贸易,后代代相袭,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直至民国初年,长达一百六十余年。其茶庄字号、最初为大德玉,在道光八年(1828)新增大升玉,道光二十五年(1845)新增大泉玉,同治五年(1866)新增大美玉,光绪五年(1879)新增独慎玉、大昌玉和大涌玉。这些茶庄号由常家一家出资,但在经营上却相对独立。汉口、张家口、恰克图(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都设有他们的店铺。常家在茶叶生意上获利甚丰,光绪十一年(1885),大德玉以22万两银子做资本,改为票号,专营汇兑业务。其分号开设于北京、天津、沈阳、上海、汉口等九个大中城市。
常家如此雄厚的资本,传至常二先生(大名常麟瑞,吹、打、拉、弹都会、擅司鼓),常三先生(常麟玉,人称:“机器先生”,本地学校音乐教员)之手,因二人酷爱中路梆子,便开了票社。仅他常氏一家就可开戏,由二先生司鼓,三先生打梆子,大侄子常国楫拉胡胡,二侄子常国柱为导演,大姐演唱,常饱当地观众之耳目。他们的晋昆戏唱得很好,至今尚留有《嫁妹》、《草坡》、《大赐福》和《三气周瑜》等工尺谱。
车辋六营局票社为中路梆子培养了数十名艺人,像有名的鼓师刘全全,打木头的刘臭货,后为“狮子黑”伴奏晋昆戏的杜步信等,皆出于此门.
6.祁交文会友班
祁交文会友班坐落在山西省交城县北关正街七号,坐南朝北。清光绪十九年(1893),由闹皮影戏的吕嵘(小名补儿)创办。曾刻有班名的图章。票友们进院后,在院中的正房闹票儿。祁县、交城、文水的专业戏班演员与票友好手,大都来这里闹过票儿。该票班记录过不少晋剧、晋昆剧本及晋剧、昆曲器乐曲牌。
吕嵘的长子吕希圣办婚事时,五十多公斤重的猪宰了17口,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院中闹了两班票儿。拜天地时,笙梅笛管,吹奏【拜天地〕牌子,就餐时唱晋昆戏《霄光剑·功宴》,煞是壮观。
7.祁县戏曲研究社
民国十四年(1925)前后,大学毕业的票友韩子谦在祁县城内小东街创办了祁县戏剧研究社。该社实力雄厚,高手林立,有名票友韩子谦(韩五少)、郭少仙(郭维芝)、高锡铭(人称毓林先生)、名琴师何芳圃,又邀“九手场面转一圈,红黑生旦转一圈”的名鼓师狗蛮师傅(高锡禹)、名琴师周镛及时指导,因而对中路梆子的昆腔、乱弹、器乐曲牌以及场面艺术的研究改革,成效显著。职业戏曲班社的名鼓师许秃子(许尧祖)、满堂儿、张才茂,名二股弦师仲秋(杨耐磨),名四股弦师王松林,名花脸刘玉林,名青衣“二奴奴”张金枝(文水保贤人)都曾在此启蒙。
狗蛮师傅曾教会韩子谦、郭少仙、何芳圃七折晋昆戏。计有《嫁妹》、《草坡》、《功宴》、《全福》、《大赐福》、《宁武关》和《五子夺魁》。韩子谦又将这七折晋昆戏教授与螟蛉义子名票友王银娃。
郭少仙是晋剧界的“三教主”(喻吹、拉、弹、唱皆会)。他认为艺术不隔界,谁来学也教。“在沦陷期,他除致力晋剧的研究而外,对于昆曲也精心钻研。曾托友人武子哲在北平向北昆名家白云生请求,借回其收藏之《钟馗嫁妹》剧本,来自抄录,为后来与晋剧著名演员乔国瑞(狮子黑)研究昆曲奠定了基础。”
何芳圃善于因材施教,曾为晋剧培养了部分票友(见《祁县文史资料》1986年12月第2辑)。
韩子谦(1903—1983)出身于富商家庭,行五,人称韩五少,祁县人。1925年同时考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和北平平民大学新闻系,四年后同时取得两校毕业文凭返晋。一生甘与“戏子”为伍,专心致力于中路梆子艺术的研究与改革。为此他不惜重金购置全部行头,于每年冬季辟锅灶、设暖房,专门请艺术名流来舍切磋技艺。如名鼓师狗蛮师傅,到临终前尚由他供养,去世后又出资埋葬。20 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韩子谦在太原市南市街58号居住时,曾将毛泽东诗词填入晋昆曲牌,后由刘绪汉司鼓,王银娃吹奏唢呐、曲笛,在太原票社演唱,颇受广大票友及观众的欢迎。他晚年还为山西梆子留下了由他口述的非常珍贵的八本戏的唱念等录音资料:《击鼓骂曹》、《金马门》《教子》、《芦花》、《断桥》、《清风亭》选场、《过山》、《截江》。在他作古盖棺时,家人将其心爱的一双鼓犍和一副手板放于枕旁,随其葬殓。
8.榆次车子铺票社
民国二十二年(1933),
榆次城南大街有个自行车铺,系由王笃敬开设。此人喜爱戏曲,能唱能拉能打,所结交的大都是工商界的中路梆子爱好者,所以此车子铺就成了一个闹票儿场所,票友们来往不断。当时,车辋村的唱票高手常二先生,常在其弟常三先生家(住榆次)居住。常二先生因与王笃敬交好,就常出入于自行车铺闹票儿。当地有这样的名师,这票儿班就出了好多梨园子弟,有宋永寿、王笃敬、王笃谦、刘柱等。
当年,榆次城一听到有锣鼓响动,群众就会告人说:“不用问,车子铺儿在打〔二通〕。”这里来往的人,不是搭字号班或其他大戏班即“走明场”的艺人,就是搭三变化小戏班(一日三开戏:前晌夺猴儿,后晌人化装,黑夜耍皮影)即“走黑场”的艺人。前者如名鼓师狗蛮师傅及其高足满堂儿,名琴师温万金,以及票友鼓师李鹤山(太谷朝阳人,技艺超群,人称二少)。还有祁县、太谷的知名人士,如韩子谦(小旦演员),李子华(太谷朝阳人,专演正旦)。后者如“三百儿”(大名王永年,榆次南关人,须生),“保子”(大名张伟,花脸),“二丁子”(大名要得胜,徐沟人,唱正旦)等。此票儿班如遇春节,人才集中,水平是相当高的,经得起内外行观众的欣赏与评论。他们装得一肚子戏,尤其是晋昆戏,如《大赐福》、《嫁妹》、《草坡》《功宴》和《宁武关》等,在当时,只有上三班的好剧团,像锦梨园、荣梨园、坤梨园等,才能演出这些戏。民谣云:“好班子,哼曲子;烂班子,捉虱子。”它说明能演晋昆戏班子的身价是很高的。这些票儿班也能演这类戏,表明他们的艺术水平不低。
9.晋中马快票社
在道光咸丰年间,晋中有个远近闻名的“马快班”——“大马快班”和“二马快班”。这两个戏班分别由“大马快”和“二马快”所办。
当时衙门中分文,武衙门两处,设大马快、二马快、大皂、二皂等职,衙门二门以内还有“六部”。大、二马快乃三班衙役之首领。这些官衙内的执法人员,闲来无事,也要组成临时或常年票社,演唱戏文,聊以自娱。一般,他们是在晚上挂锣演唱,有时也要穿着行头,粉墨登场。
10.榆次面店自乐班
面店自乐班是榆次县城里的面店行业买卖人承起的“票儿”班。该班成员,多是面店、粮行的店员和小伙计。
大都在晚间关门之后或节日期间坐场拉唱,学演戏文。
这个“面店班”相当可观,不仅闹票自乐,而且也在城里和附近邻村的集市、庙会及喜庆宴会上营业演出。
11.榆次北山窑黑自乐班
窑黑自乐班是榆次北山以煤窑工人为主、联合各界劳苦大众和中路梆子爱好者组织的一个“票儿”班,纯属业余演唱。劳动之余,聚在一起,借着演唱消除疲劳,自娱取乐,不穿服装,不登台,挂锣清唱而已。
12.上党文元寺票社
上党地区著名的票社,文元寺(今晋城市招待所所在地),寺院里无和尚,庙宇里无神像,像个祠堂。正殿有神龛牌位,两边厢房为八音会练乐、俱乐部排戏之所。马凤鸣留守文元寺。
民国初年,文元寺的“悦怡会”(八音会)与营坊阁的“乐意会”(八音会)的部分成员合并,组成文元寺票社。民国十七年(1928),票社正式走上戏曲舞台。
先后排出上党晋昆剧目有《宁武关》、《长生殿》、《祭旗大战》和《赤壁游湖》等。票社成员约五十余人。以晋城市南关大街为活动中心,市内各大商号常来邀请演出。文元寺票社的票友,多系城镇的知识分子、小手工业者、商号店员、县政府职员、富豪子弟。
因晋城属戏曲之乡,城内又是活动中心,他们和戏曲班社均互有来往,不是学唱,就是随班配个脚色,有的已成为“戏友”。但他们并不求名图利,只为“乐一乐”而已。如:绅士马骐选,字奇才,西峪人,弹得一手好三弦,也能登台唱老旦,常年住晋城城内。丁僧惠,字小弥,晋城东街人,在襄垣虒亭镇曾任过区长,是个司鼓,常跑文元寺主持事务。晋克惠,白日当牙行,晚上学唱戏。李白荣,城关西街人,外号“守家”。他为参加文元寺票社,先在井盛园摆了酒席,才争得上党晋昆《大八仙》一剧中的一个“财神”,登了登台。王洪,县政府的职员,只会打个小锣,唱
唱坐场戏,也是常去参加。陈焕文,铁窗巷大富户,四句戏文也学不会,却愿拿钱来支援。类似这样,各行各业都有来者。
文元寺票社,有它固定的财产,行头装备也很讲究。它和职业戏班不同的是无东家,无掌班,财产归集体所有。抗日战争爆发后,地方上的顽伪人员,借日本侵略者之势,将票社行头抢劫一空,票社也就停止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