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这三个村,要变了
传统村落传承着历史文化记忆,是乡村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明的精髓、文化艺术的结晶。江宁区第一批列入省级传统村落的村庄为后石塘村、大呈村、油坊桥村、黄龙岘村、王家村等5个传统村落。
日前
油坊桥村、黄龙岘村的规划已先后“曝光”!
(点击文字查看)
今天
极具历史、文化、人文特色的
大呈村、后石塘村、王家村
这三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新鲜出炉!
本文较长
建议耐心阅读
横溪街道
许呈社区大呈村
1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大呈村古建筑从民国时期延续、保存至今,其建筑风格融入了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风貌等特点,横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更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彰显了南京古村落文化特色。村内古建筑内部石雕、砖雕、木雕等工艺精湛,是民国时期古民居建筑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次规划范围东到宁高新通道,北至常合高速,西南到周边农田,面积为22.24公顷。
核心保护范围
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传统风貌建筑及周边环境要素区域,面积约为0.69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
核心保护区以外村庄庄台以内,面积约为3.56公顷。
空间格局保护
村庄格局保护
保持“依塘而居、沿路拓展”的村庄整体格局。
村庄整体上应保持沿许呈路两侧团状发展的格局,周边以田园空间为主,保持村庄面向四周大地景观的开敞界面。
主要包括街巷格局、滨水格局和院落格局。
街巷格局
保持并延续村庄以许呈路为主骨架的“网格”状的街巷格局。梳理东西向的联络性支巷。
滨水格局
保持“连接成环”的围村格局。
院落格局
保持“前堂后院”、“前院后屋”的格局。
传统风貌保护
在深入历史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古村历史风貌的重塑和景观环境的营造,在古树、古井(1处)及其他历史环境要素处规划景观节点,并充分利用这些要素打造休闲展示的区域。
大呈村经本轮规划建设后,建设用地面积由现状的5.71公顷减至5.42公顷,利用现状村庄北部广场,改建为旅游服务中心和停车场,作为村庄休闲旅游的综合服务中心。
挖掘大呈村文化精髓,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水乡和田园特色为依托,传承红色文化,重点打造大呈村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同时依托周边大棚种植,发展采摘体验、农家美食餐饮等休闲旅游项目。
横溪街道
后石塘村
2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后石塘村具有“藏风聚气得水”独特的风水格局,地处四面环山的谷地,梅溪河绕村而过,白墙黛瓦、木格门窗、灵龙卧脊、精致素雅,独具江南风情。村落缘起南宋时期,族谱、祠堂、古树、古井等旅游资源和文化元素丰富,极具历史保护价值和旅游价值,是典型的千年传统村落。
后石塘村位于横溪街道中西部,石塘社区北部,邻近横溪新市镇和新杭社区。以后石塘村国土村庄宅基地范围为依据划分本次规划的范围,面积12.70公顷。
核心保护范围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面积约500平方米,包含村史馆、竹贤街、狮背伞、宗祠以及传统民居建筑等。
建设控制地带
位于核心保护区外围,是后石塘村重点发展农家乐体验区域。
环境协调区
将莺子山、梅溪河、尾砂废矿区纳入环境协调区进行统一管理控制,限制相关建设。
王氏宗祠
区级文保单位,按照《王氏宗祠修缮方案》要求进行保护。其中包含对地面、墙体、柱、梁、屋面、门窗等修缮,以及众多周边环境(如建筑北侧增加排水明渠)的整治;同时做好防虫防腐、消防设施、电力设施等专项内容。
村史馆
作为村庄的拟推荐历史建筑,规划保持原本的建筑结构和土坯墙的特色,修缮内部设施;同时对院落的开敞空间进行整治,结合现状树木增加绿地和公共休憩的空间,通过叠石等历史元素增加,与村史馆形成景观的呼应。
茶社
基于社区发展需求,对破埙的土坯房进行修缮,在已倒塌土坯房原址上结合茶园复建公共空间,作为茶园的配套建筑进行修缮保留,展示历史的印记。
狮背伞
登记、建档、设立标志和相应的安全措施;围绕狮背伞周边增加人行停留空间,方便游客瞻仰祈福;结合地形设置梯级绿化景观,种植乡土瓜果蔬菜。
Tips:现存一棵树龄两百年的榉树,因长在石头之上,村民称之为“狮背伞”。
王氏古井、史氏古井
登记、建档、设立标志和相应的安全措施,结合周边空间,打造公共景观节点,注重与民居的视觉联系,预留视觉廊道。
后石塘村打造“梅溪河—村史馆—米酒坊—竹贤街—王氏古井—狮背伞”等一系列公共开敞格局,保护王氏宗祠区级文保单位以及狮背伞、王氏古井、村史馆等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形成融合村庄景观特色、历史人文特色的景观游线。
东山街道
佘村社区王家村
3
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王家村地处两山山脚之间,被大片森林和农田环绕,房屋顺应山势走向北高南低,以台递式形式错落分布,使得村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具有显著的山地古村特征。村中的潘氏住宅与潘氏宗祠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徽派风格古名居。
王家村在青龙山生态旅游区中处于核心位置,规划范围东至九龙渠,西至田埂路,南至规划李家路和矿坑机耕路,北至潘氏老宅、潘氏宗祠北侧宅间路,总用地面积13公顷。
核心保护范围
潘氏老宅和潘氏宗祠及周边街巷空间,占地0.73公顷。
建设控制范围
九龙埂范围和上舍路两侧传统风貌较好的民居,占地面积5.34公顷。
风貌协调区
除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之外的王家村其他区域,占地面积6.93公顷。
规划形成“一主二次三心三片” 的空间发展结构。
一主
沿七社路为主的村落发展主轴
二次
沿上佘路、王家桥路、小社路为主两条村落发展次轴
三心
村落传统核心:以潘氏老宅、潘氏宗祠为村落传统核心,塑造核心传统风貌区。
村落发展核心:以生活发展区沿七社路部分为村落发展核心,优先进行风貌整治与建设,以带动景观发展区。
村落景观核心:以九龙渠区域为村落景观核心,呼应九龙广场九龙埂,连接生铁塘等村南部景观,形成绿意环村的景观空间格局。
三片
以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及周边活动空间为主的传统保护区,以村民日常生活为主的生活发展区,以耕种、旅游、休闲娱乐为主的景观发展区。
规划从村落保护、文化传承、产业融合、空间优化、设施完善、环境提升六个方面,为村民生产生活和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一个“与生态共融、与古韵互动”的村落风貌,将王家村打造成金陵古风第一村。
编辑:蒋世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