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90游客到香港都会忽略这件事港币2000元等于多少人民币
最近几天,香港迎来了“返乡大军”,香港各个口岸人潮汹涌,基本都是外出旅游和返乡扫墓或探亲的港人。疫情三年阻碍了大家返乡的脚步,小编也成了大军中的一员。
△西九龙高铁站排队进站的人群,一眼看不到尽头
有人说,香港放完清明节假期,紧接着就放4天复活节假,就是很好表现了香港是个中西结合而且具有高度包容性的城市。
其实香港的包容性和多样性还隐藏在街头或地铁上,
而很多路过的游客都会忽略了——香港的公益广告。
Shall We Talk
相信大家都有听过陈奕迅的Shall We Talk (陪我讲)。但你肯定不知道,在2020年7月起,陈奕讯和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合作,推行精神健康推广宣传和公众教育计划,而且担任宣传大使,通过“Shall We Talk”作为计划主题,来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
△Shall We Talk广告,选择用传声筒是因为这是孩子用作遥距对话的小玩意,可视作沟通及分享的象征。
根据《二零一七年施政报告》,香港政府希望推行一个持续的精神健康教育和反歧视计划,来减少对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歧视,让他们可以重新融入社区。
《二零一八年施政报告》也有提出,政府会预留每年5千万的经常性拨款,推行一个持续的精神健康和公众教育计划。
△Shall We Talk 的地铁广告
主题歌“Shall We Talk”其实也是一首描述亲情和沟通的歌曲,歌词直接而简单,但却可以打动人心,
勉励大家多和身边人沟通和分享
。
陈奕迅也在采访中坦言自己过去也受情绪问题困扰,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陈奕迅关于Shall We Talk的采访,也可在卫生署防疫中心YouTube频道看到。
精神委员会也知道这首歌为大部分香港人所熟悉,希望可以引起不同年龄层人士的共鸣,提高市民对计划的关注,让大家了解精神健康问题为香港带来的挑战。
△Shall We Talk 的巴士广告
不要“胶”下去
香港一直致力推行环保,为了鼓励市民使用社区回收设施,环保署还在多区设立“回收环保站“,市民进行回收,还可以赚取积分换领礼品。回收站以”6“为标志,与广东话“绿”同音,代表绿色生活,“绿绿无穷”。
△环保回收站,图源政府新闻网
而为了环保,2019年新活力青年智库连同Eco Drive Hong Kong发起无胶日活动,更邀请了六十位明星艺人拍摄宣传片——“不要胶下去”,强大阵容包括刘嘉玲、郭富城、张智霖、袁咏仪、郑秀文、陈小春、萱萱、林峯等等,简直说是惊动了半个香港娱乐圈。
△“不要胶下去”广告截图,香港人真是喜欢把谐音梗玩到极致
宣传片中所用的塑料产品大部分是从垃圾堆收集来,清洁后用来拍摄,待拍摄完成后,塑料会被重用或回收。
“不要胶下去”宣传片,也可在Enough Plastic YouTube Channel看到。
香港也正式立法,在2022年12月31日起开始实施“优化塑胶购物袋收费计划“。每个购物袋的收费由之前0.5元提高到最低1元,除此之外,还取消了很多以前可以豁免收费的内容,如果发现商户多次为例,可以被处以港币2000元的罚款,甚至有可能遭到检控。
△图源网络
反歧视 多包容
香港从1995年起就订立了多条关于反歧视条例。为了建立没有歧视、崇尚多元、包容共济的社会,还在1996年,成立了法定机构:平等机会委员会(平机会),负责执行反歧视法例。
△图源网络
现在香港与反歧视相关的法例包括《性别歧视条例》《残疾歧视条例》《家庭岗位歧视条例》《种族歧视条例》。
政府“不歧视,多包容,不同性倾向及跨性别人士“宣传广告,也可在特区政府新闻处YouTube频道看到。
所以我们会在香港的地铁、巴士或其他公众地方宣传多包容的公益广告,希望“反歧视,多包容”这六个字,总有一天,不会只是一句口号。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男人的责任
近年来,大家的卫生健康意识在不断提高。而说起子宫颈癌疫苗,相信大家也不会觉得陌生。
△港铁灯箱广告,图源网络
而在越来越多女生选择接种HPV疫苗的时候,香港已经开始宣传和呼吁,接种HPV并不是女性专属,男性也有责任。关注HPV联盟也呼吁希望扩大HPV疫苗接种计划,希望家长可以趁早为男女学童接种,透过广泛接种为年轻一代建立保护。
周柏豪及蔡卓妍关于HPV的广告,也可在hk kinetics YouTube频道看到。
香港的公益何止这些,细心的游客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乘坐交通工具时,都会不时发现这些暖心广告的存在。这些广告也成为这座城市高度包容、多元化的独特风景。而看完这篇推文的你,会不会迫不及待走上香港街头,寻找这些暖心瞬间呢?
参考文章
1. 「陪我講」x 陳奕迅 (陪我讲官网)
2. 【不要膠下去】走塑廣告膠樽蓋淋頭!劉嘉玲、鄭秀文等60位明星為環保可去到幾盡?(经济通)
3 政府致力促進不同性傾向和跨性別人士平等機會 (政府新闻公报)
4. 男人都要打子宮頸癌針?(香港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