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秘籍

【推荐】94岁老人将毕生积蓄母校设立育人基金愿国家更强大留本基金

spring 0

“我尽我所能支持国防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效力,是我一生中最开心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抗美援朝老战士吴达奎

近日上海财经大学校友基金会有一笔基金特别引人注目,这是一位上财老学长把毕生的积蓄无偿捐给学校,用于支持国防文化传播和退役大学生人才培养等建设。他叫吴达奎,是新中国第一批上财学生、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他的这一行动,激励着上财师生的心,也为大学生青年上了一堂浸润式爱国主义教育课。

笔者当时有幸见证了吴达奎留本基金捐赠会仪式,2022年3月笔者与上海财经大学校友基金会、武装部、档案馆一行赴常州去实地采访,走进吴达奎老人的生活,感受这位耄耋老人身上的爱国情怀。得知我们到来,老人一大早就在公证处做着轮椅等着我们,这是一位满头白发衣着简朴的长者,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深褐色的眼眸里透着睿智的光,仿佛在诉说着上世纪那段战火硝烟的往事。

吴达奎老人没有其它战士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也没有手握钢枪与敌殊死搏斗的惨烈画面,但他用笔作枪,写出了一篇篇战场通讯,真实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取得的重大胜利,颂扬了志愿军将士旺盛的战斗精神、钢铁般的战斗意志,鼓舞和激励着志愿军将士和国内人民同仇敌忾、万众一心的爱国情怀,他用手中之笔记录下了那段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用生命写下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炮火声中,艰难求学

吴达奎于1931年出生于四川夔州一户普通的家庭。其父吴松华在抗战期间曾任四川省夔州府奉节县国民政府盐税局局长,母亲为普通的家庭妇女,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未满周岁时,为逃避战火,他随母内迁到原籍江苏常州,由母亲独自照料兄弟姐妹生活。虽然生活贫瘠,但母亲勤劳、热情、淳朴的良好品德对他影响很深。早年由于战争,颠簸流离,没有固定教室和老师,启蒙教育都是在颠沛流离的战乱中度过的。

时局动荡、心绪复杂、骨肉分离……青年吴达奎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并备考大学。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 1949年考取当时国立上海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前身),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上财人。进入大学后,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经常两点一线在教室和图书馆穿梭,努力学习财经知识,想早日完成学业后用所学专业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携笔从戎,报效祖国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后,吴达奎作为青年大学生,克服各种困难,毅然中断学业,携笔从戎,第一批从高校报名参军赴朝作战,他的身上体现着那一代大学生青年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初心与使命。援朝期间,他充分发挥大学生文化特长,冒着危险去一线阵地采访战士、搜寻先进事迹,采写了大量战地报道,用手中的笔讴歌最可爱的人,宣传报道对前线的战士鼓舞很大,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抗美援朝结束后,他又投身宣传报道军队建设跨越发展中出现的好人好事,用笔见证改革开放后中国国防带来的巨大变化。相关稿件分别被《空军报》《空军前哨》《福建前线》刊登,曾多次获奖。

吴达奎老人多年如一日奋战在宣传一线,抗美授朝期间,获得朝鲜颁发的军功章一枚,记三等功一次;回国后因工作成绩突出,获得空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的空军首届功臣英模代表大会纪念章一枚并荣立二等功一次;2020年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一枚;同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一枚。荣誉的背后也是他一生对国家热爱、对军队忠诚的真实写照。

耄耋之年,情系国防

吴达奎老人一生淡泊名利,亲历国家近百年的历史变迁,目睹国家人才的稀缺,深感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1987年离休后,依旧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作为新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生,他深刻认识到“扶贫先扶智”的道理,不能“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只有捐赠教育,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才是长远之计,国防的强大需要一批批品学兼优的人去建功立业,只有这样,国家才会更富强。在他的大脑中,仿佛装的都是国防现代化和下一代教育理念,几乎没有私心杂念和功名利禄存储的空间。

2022年03月02日,吴达奎老人将自己与妻子(已逝)的50万毕生积蓄捐给母校上海财经大学,设立吴达奎留本基金,用于支持国防文化传播和退役大学生人才培养。吴老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只计较个人的苦难,要从国家长远的角度考虑,做力所能及的贡献。他在散文集《荷塘留踪》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培养了我,党在我心中是扎了根的,我爱他胜过爱我自已”。一篇篇的散文里浓缩着他对国家的爱和情感。

如今,94岁的吴达奎每天仍在看书学习,伏案耕耘……

据悉,吴达奎基金的首笔基金款已用于今年春节慰问退役、在役大学生,同学们在收到文化用品大礼包时,听着吴老背后的故事时,纷纷表示, “感谢吴达奎学长的无私善举,会牢记嘱托,接过老一辈的旗帜,建功军营,做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青年。用实际行动传承这份善良和大爱。”

作者:马龙涛

编辑:刘力源

影像仪公司

上海影像仪官方

光学影像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