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秘籍

业绩高歌猛进,股价却暴跌,资本游戏中投资者该如何抉择-有多少人被赛维骗了

Eric 0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文正公寥寥数字,将初夏之清和写尽,也将一生之志向写尽。

对太阳的崇拜是人类的高级追求,向阳而生的葵花也被寄予情怀。

不过向阳而生的不仅仅是葵花,还有光伏行业。

光伏行业有几年是中国科技的骄傲,这个行业曾诞生过两位中国首富以及若干地方首富。

但是作为阳光下的行业,光伏这几年却总爆发负面消息。

现如今,

无锡尚德

已破产,

赛维

的老板彭小峰坐了牢,

汉能

在停牌四年后宣布退市,多个叱咤风云的大佬从神坛跌落。

几天前,

隆基股份

发布三季报预告,公司今年前三季度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4.02亿-35.02亿元,同比增长101%-107%。其中,隆基股份第三季度的单季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就高达263%-289%,相当亮眼。

诡异的是,公司股价在10月16日却遭到资金大规模“抛盘”,当天成交量高达35.39亿元,股价暴跌8.61%。

这个我们几乎一致认定前景广阔的行业,何以至此呢?

1

1839年,法国科学

埃德蒙·贝克勒尔

发现用阳光晒伏打电池可以产生更强大电流。

埃德蒙·贝克勒尔出身于科学世家,历史上其家族和伯努利家族、居里夫人家族都是无敌的科学家族。

由于他们家族在科学界地位显赫,因此他发现的那个神奇现象之后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但限于当时条件一直没有大的进展。

实际上贝克勒尔是在无意间发现了半导体的光生伏打效应,简称光伏效应。

1883年,美国发明家

弗里茨

用半导体硒做出了第一个太阳能电池。

弗里茨的梦想是用光伏电池取代火力发电,如今看这个超前了一个多世纪的梦想很伟大。不过当时他的目的很简单,击败火力发电的倡导者爱迪生。

爱迪生可能是有史以来品行最差的发明家之一,他改良了电灯泡,却以发明人自居。

开公司、搞噱头放到现在都是顶级,通用电气就是他的创业杰作。他养了一大帮科学家和发明家,却把所有的成果归于一身,同时打击特斯拉、马克沁等所有不归顺于他的发明家。

爱迪生是科技公敌。

弗里茨以打败爱迪生为使命。

可他的光伏电池转化率只有1%不到,战0渣。

直到光伏效应被发现101年后,美国贝尔实验室的

拉塞尔·奥尔

发现了硅的PN结。

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可以通过对高纯度的硅掺杂形成。

正是奥尔的这个发现,促使贝尔实验室的同仁肖克利带队发明了“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晶体管,这才有了芯片产业。

但奥尔本人,是为了研究光伏电池才发现了PN结。

所以实际上,

光伏产业也是半导体产业的一个分支,甚至是因为要发展光伏才“顺便”有了芯片。

上世纪50年代初,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同时进行着光伏电池和晶体管的研究。但晶体管技术的进步一日千里,很快就甩开光伏成为半导体应用的主流。

1954年,贝尔实验室的3位科学家终于做出了有实用价值的光伏电池,但转化效率不过6%。

时光流转,科学家不断提高转化效率,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可即便光伏电池随宇宙探测器进入了太空,依旧不温不火。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恰在此时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发现完全可以用加工芯片时所废弃的硅片制作电池。

做芯片和做光伏电池都要用到硅片,芯片级的硅纯度要达到99.999999999%,而光伏级的硅纯度只需要99.99999%,废弃的芯片级硅片属于便宜又好用的上等光伏级硅片。

这招废物利用,降低了光伏电池的原材料成本。

石油危机加上成本下降让光伏电池商业化前景一片大好。

悲催的是,这个行业还是没有起来。

真正的曙光到1994年才到来,那一年日本政府对光伏电池予以补贴,日本迅速成为世界上光伏电池装机量和发电量最多的国家。

你所知的很多日本科技巨头

夏普、三洋、三菱、京瓷

等,在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前十年都是全球光伏巨头。

2

日本光伏产业突飞猛进之际,中国光伏产业也蠢蠢欲动。

我们在一穷二白的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晶体管和光伏电池,1971年,中国的第二颗人造卫星也用上了自己制造的光伏电池。

此后倒也引进过设备和技术,但直到80年代末我们的光伏发电量不过4.5兆瓦,而且几乎都是在军用或者其他特殊领域。

90年代,河北保定一个叫

苗连生

的退伍军人成立了

英利集团

,正在靠化妆品生意发着大财,然而他却对光伏电池产生了兴趣。

和他一样对光伏感兴趣的还有一个江苏人

高纪凡

。1997年他成立了

天合光能

,这是中国第一家光伏公司。

不过,天合刚开始并没有真正的光伏业务可以开展。

1998年,当美国和德国先后推出了百万屋顶和十万屋顶计划,中国也决定搞一个3兆瓦的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苗连生立刻在一间破烂厂房里成立了英利新能源公司。

第二年,英利如愿承接了国家的3兆瓦多晶硅光伏电池项目。英利成为中国最早从事光伏业务的公司。

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英利也成为一家业务覆盖光伏全产业链的公司。但英利却深陷财务泥潭。苗连生低估了光伏的投入规模,产品也卖不掉。

2002年,独木难支的苗连生找到了军工央企兵装集团的下属企业

保变电气

,让出49%的股份。

一直熬到2004年8月,德国政府开始效仿日本对光伏发电大力补贴,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很快整个欧盟开始补贴光伏发电。

依靠着对欧洲的出口,英利终于起死回生。

而在英利还在痛苦中挣扎的2000年,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归来。

施正荣师从全球光伏权威-马丁·格林教授,在格林名下施正荣获得博士学位,成为顶级光伏专家,手握十多项光伏电池发明专利。

同时,他在澳大利亚又遇到了一位江苏老乡杨怀进。

杨怀进在澳大利亚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和施正荣一样对光伏产业充满期待。90年代末,杨怀进带着一腔热血回到祖国,向各地政府推销他的光伏方案,全被无视。

走投无路之际,一位曾经的老师向他引荐了无锡市的一位领导,无锡市政府认可了杨怀进的方案。

于是2000年施正荣回国,2001年1月1日,在无锡市政府的帮助下,

施正荣

和同门师兄弟

赵健华、杨怀进

等成立无锡

尚德太阳能

彼时的施正荣可以说是中国大地上最懂光伏的人,没有之一。在他的带领下,尚德在2002年9月就建成投产了一条10兆瓦的光伏电池生产线。

这个产能不仅秒杀了英利,也一举超过了过去4年的全国总产量之和,并且让中国光伏电池的产业化水平一跃达到世界顶尖。

不过,霸气出场的尚德很快就遇到和英利一样的问题-产品根本卖不掉。

转机同样是在2004年。

仰赖德国和欧盟其他国家的补贴政策,欧洲的光伏电池需求量爆炸式增长,而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几乎所有光伏电池企业都迎来了春天。

2001年11月,另一位光伏顶级专家

瞿晓铧

博士从加拿大回国,在老家江苏常熟成立了

阿特斯

。与其他光伏公司不同,阿特斯最初主攻光伏终端产品。

而且阿特斯从一开始就找到了

上海大众

这一大客户,取得开门红。

2004年,就在尚德扭转乾坤之际,杨怀进和赵建华离开尚德,在南京成立了

中电光伏

,生产光伏组件。

还是在2004年,无锡江阴润达轴承厂的

任中秋、任向东

父子看中了光伏生意,于是成立

海润光伏

,开始生产硅片。

常州

天合光能

在那一年也正式开始制造光伏组件。

2005年,中国光伏产业迎来第一个高光时刻。

尚德产能达到150MW,跻身世界前五。年底尚德在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民营企业。

而施正荣也以180亿人民币的身价力压黄光裕成为2005年的中国首富。

施正荣创造了科技致富的神话,光伏火爆异常。

而此时的杨怀定又离开中电光伏,到河北和一个当地大佬

靳保芳

成立了

晶澳太阳能

还有一位在苏州做安全防护用品生意的江西人

彭小峰

,也在新余市政府的感召下于2005年成立

赛维LDK

,主攻硅片。

那时候的中国,光伏产业从业者们蒙眼狂奔,产能或者规划产能都是几十倍几百倍地增长,收入能够短短几年从0增长到几十亿上百亿美元。

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然后,光伏企业就纷纷展开了去美国的上市潮,割美国股民的韭菜。

2006年11月9日,阿特斯在纳斯达克上市;

2006年12月19日,天合光能在纽交所上市;

2007年2月7日,晶澳太阳能在纳斯达克上市;

2007年5月18日,中电光伏在纳斯达克上市;

2007年6月1日,赛维LDK在纽交所上市;

2007年6月8日,英利在纽交所上市。

那时候的美股市场,光伏老板们春风得意,享受着数也数不尽的美元泡沫。

2007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光伏电池生产国。

3

极速到来的成功让光伏人内心极度膨胀,施首富曾说:以后我不赚钱了,只花钱。

光伏公司的铺张浪费程度丝毫不亚于几年后靠造孽发家的P2P公司。

这些光伏人忘了一个事实,

他们上市不是因为有钱,而是因为没钱。

光伏是个极其烧钱的重资产行业,随时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周转。

不要看他们动辄都是几十亿美元的年收入,账上能有个几亿人民币的现金就不错了。

那些自命不凡的企业,离开政府什么都不是。

因为欧洲国家政府对光伏的补贴让他们有了巨大的市场,因为国内地方政府在土地、税收上给了足够的优惠让他们得以很快立足,而且他们还能持续获得地方政府的输血。

由于没有核心科技,看似高大上的中国光伏行业实际上是个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即便如此,我们的产品质量也很差。

光伏产业链中唯一有点科技含量的是硅料和硅片加工,我们的硅料90%依赖进口,硅料价格在那几年增长约几十倍。硅料供应商赚走了整个产业链上70%的钱。

暴利促使赛维LDK、英利、尚德等企业疯狂把钱砸向多晶硅。

狂欢和膨胀在2008年被按下休止符。

金融危机山呼海啸般席卷全球。

欧洲的补贴力度跟不上了,欧元的持续贬值增加了出口难度和汇兑损失,原油价格暴跌也让光伏的需求降低。

美国资本市场一片萧条,上市光伏企业的融资也受限。

多晶硅的价格最终给了行业致命一击。

在多晶硅价格不断上涨的时候,多晶硅供不应求,国内光伏企业纷纷锁定长单,或者重金打造多晶硅生产线。

然而危机期间多晶硅价格暴跌超过80%,跌穿成本线。

整个行业损失巨大,中小企业多半退场。

从2004年-2008年,4年时间光伏行业经历了天堂和地狱。

哀鸿遍野让高层也不忍直视,毕竟发展新能源是国家战略,而且前前后后地方政府已经投资巨大,还关系百万人的就业。

国家有时候管的是多了点,但该护犊子的时候也从不含糊。

2009年7月,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

这是当年继新能源汽车的“十城千辆”计划之后,又一个在新能源领域的重大扶持政策。

金太阳工程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建设光伏发电站。

光伏行业迎来第二春。

很快尚德成为世界第一大光伏企业;赛维LDK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硅片生产企业,彭小峰成为江西首富,也成为央视采访的对象。

成功故事还在不断上演。

2009年,做水电站发家的李河君宣布耗资百亿进军还属于小众产品的薄膜光伏电池领域。

经过一系列的跨国并购,他掌握了全球最先进的薄膜电池技术。日后他也成为中国首富。

草莽出身的海润光伏一直有一颗上市梦,但屡次折戟,于是海润光伏找来已经参与创立三家光伏上市公司的杨怀进,让他执掌海润。

通过一系列的高端操作,2011年8月海润光伏通过借壳登陆A股。海润光伏产业链齐全、规模庞大,剑指千亿且指日可待,在A股风头无两。

2010年,英利重金赞助南非世界杯,成为第一个赞助世界杯的中国企业。

光伏还是那么耀眼夺目。

4

光伏行业第一次的危机在中国政府的直接干预之下被化解,但光伏人膨胀的内心依旧没有收敛。

他们觉得游戏会永远进行下去。

直到第二次危机的到来。

2011年11月和2012年9月,美国和欧盟分别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双反的结果是中国光伏企业面临超高关税。

作为还礼,中国开展对欧美和韩国的多晶硅双反调查,但于事无补。

还是为了护犊子,2012年7月,国家发布《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可远水解不了近渴。

欧美的主动针对远比金融危机的影响巨大,过去野蛮生长积累的弊端也暴露无遗。

巨额亏损、巨额负债、现金流恶化成为中国光伏巨头们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11年年底尚德陷入动荡。

无锡市政府有意帮忙度过危机,毕竟这是无锡市的招牌,但施首富拒绝了市政府的提案。

2013年3月,无锡尚德破产,债权人超过500多个。

在此之前施首富的账面身价已经几乎归零。

一代偶像信誉扫地。

另一个巨头英利也在短暂的世界杯光环后陷入被动,负债率超过100%。

苗连生不得不开车走遍全中国,亲自给员工炖鱼炖肉,鼓舞士气。还不得不以低于成本价抢项目。又提出了一个“千亿决战下游光伏电站”战略。

为保住上市公司,英利持续变卖家产,到头来还是要通过并股的方式才得以不退市。

饮鸩止渴的操作,最终让英利陷入更大危机,以至于往后的几年光伏行业稳定了,英利还走不出来。

从军15年的苗连生不愿服输,却也只能承认“没有任何人的责任,这是老苗的战略失误”。

2015年12月英利重组,2016年7月苗连生卸任,2018年7月英利退市。

赛维LDK同样被置之死地。

33岁就身价高达400亿的彭小峰有着远比其他同行更大的自信,赛维LDK也曾成为新余市的顶梁柱。

彭小峰不断通过银行融资,不计血本地投入多晶硅生产线,负债率一度高达180%。

当危机到来,300多亿的债务成为跨不过去的坎。

2012年11月彭小峰退出赛维。不得不服的是,他后来再次把一家公司做成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而赛维也曾经得到过喘息。

可最终赛维还是被压垮,2015年8月破产。彭小峰因为非法吸储2018年8月被抓。

但比起以上几家公司,身处A股的海润光伏最让人痛彻心扉。

2011年借壳上市的当年,海润光伏的净利润是正的,随后开始一路巨亏,直到今年退市。

2015年牛市期间,海润光伏给出了10送20的高送转方案,然后前三大股东疯狂套现。

“光伏教父”杨怀进年底离开海润,赚得盆满钵满。

一个业务几乎触及光伏全产业链的公司,一个剑指千亿的公司,在胡乱投资、股东贪婪、行业不景气等多重原因的作用下,成为一个史诗级的黑洞。

股民无不痛心疾首。

当欧美双反引发国内光伏行业地震的时候,金太阳工程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金太阳工程有两个巨大BUG,第一国家预先支付70%的款项,完工后再支付剩余的30%;第二国家补贴的是设备端,发电端不补贴。

这两个BUG让光伏企业开始骗补,大量虚假项目和用劣质设备堆砌的项目都拿到了补贴。

高层震怒!

2013年3月,金太阳工程停止新项目申报,并随后对骗补公司进行清算。

这又出清了相当多的光伏公司,虽然这不是国家的本意。

5

金太阳工程也有正面影响,它极大地加快了我们的电站建设,也通过激励快速降低了光伏发电成本。

还有,为后续政策积累了经验。

金太阳工程取消的当年,国家着力扶持分布式发电项目,开始对发电侧进行补贴。

2014年国家给予户用光伏全额上网补贴。

2015年推出光伏扶贫和领跑者计划。

国家对光伏的扶持越来越合理,也越来越有效,光伏产业终于开始焕发第三春。

在前两轮风波中活下来的企业,逐渐走向了舞台中央。

天合光能电池组出货量成为全球第一,协鑫硅片出货量成为全球第一,阿斯特也成为世界排名前列的巨头。

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汉能。

通过多次收购以及复杂的借壳,汉能在港股一路飙涨。2014年、2015年,李河君坐上中国首富宝座。

李首富成为薄膜电池的第一代言人,也成为和钢铁侠马斯克齐名的新能源大佬。

2014年杰克船长主演的科幻大片《超验骇客》上映,汉能强势植入广告,科技巨头风范十足。

整个光伏十二五期间,中国光伏制造规模复合增长率超过33%,年产值达到3000亿,带动就业170万。

2015年中国多晶硅产量16.5万吨,占全球的48%;硅片产量48GW,占全球的79.6%;电池组件产量46GW,占全球的70%;累计光伏装机量43GW,占全球的18.2%,成为全球累计光伏装机量最多的国家。

我们的单晶硅和多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平均分别达到19.5%和18.3%,全球领先。光伏发电成本下降50%。

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国家在2016年12月发布《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

又是一阵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直到2018年5月31日,能源局发布

《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

史称“531新政”。

新政要求电价下降、当年不再下发普通电站指标、不再有补贴、年内分布式新增规模不超过10GW(前4个月已经完成)。

简而言之,今年别干了,明年另说。

消息一出,光伏板块上市公司全线暴跌。

几天后11位光伏大佬写了一封联名信,恳请收回成命之余还直接怼了能源局。

可见光伏企业真的是被逼疯。

其实上头也很无奈。

2017年底,中国的光伏电池装机量达到130GW,超过十三五规划既定目标。最大的问题是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达到1200亿,仅仅光伏电池补贴缺口就超过500亿。

此外,虽然新的补贴政策避免了骗补,但是增加了弃光现象。

光伏发电量最多的地方是在西北五省,然而那里也是火电最发达的地方。同时那里的用电量又比较少。

在更多的特高压建成之前,光伏发电基本不可能传输到东部地区,很多西北五省光伏发的电就白白浪费了。

国家更加希望的是高质量发展,而不是持续喂奶。

可光伏的生死,不过“政策”二字。

最后能源局妥协,毕竟如果造成几十万人失业,这个责任谁能承担?

而且不得不说,中国光伏也是命硬,2018年9月,欧盟取消了对中国光伏的双反。

对外出口又迎来了美好时代。

6

在光伏531新政前的半个月,能源局还针对风电下发了一个文件

《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

要求从2019年起,新增核准的风电项目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和确定上网电价。

上头目的非常明确:增加行业竞争,促进平价上网。

当风电的竞价时代到来,光伏的竞价时代也不远了。

果不其然,2019年2月中旬,能源局召集企业举行座谈会。

座谈会是征求意见,也是提前告知上头决定:

2019年起,除扶贫、户用和原已批准的特殊项目外,光伏发电全部采用竞价方式获取补贴指标。

最关键是,这次座谈会让光伏企业重燃希望:对于531新政,能源局认错了,开始弥补光伏企业的损失。同时也给出了明确的降价保量的信号。

总而言之,还有饭吃,而且能者多吃。

2019年5月底,能源局下发《2019年光伏发电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正式明确了座谈会中提到的很多细节。

2019年7月中旬,能源局发布《2019年光伏发电项目国家补贴竞价工作总体情况》。

官方预计今年光伏发电建设规模在50GW左右,预计年内可建成并网的装机容量在40-45GW左右。

实际上2019年的装机量很可能超过45GW。

2018年在531新政的“阻击”下,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44.1GW,仅次于2017年的52.83GW,位列历史第二。

而2019年的计划是“稳中有进”,要进步,但不能太过。

明白了吧?

由于今年政策出的实在太晚,上半年光伏企业都不敢轻举妄动,8月下旬,能源局公布2019年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量为11.4GW。

也就意味着,下半年的装机量在33.6GW左右,是上半年的三倍。

理论上说,第三季度光伏企业的业绩会爆炸式增长。

这也是为什么

隆基股份、中环股份、东方日升、向日葵、天龙光电、中来股份、露笑科技、协鑫集成、晶盛机电

等光伏企业,明明业绩向好,股价却暴跌或者滞涨。

原本以为能得100分,结果只考了90!

但是,国家都给指标了,你觉得这些企业会不要吗?

之所以三季度业绩不及预期,其实也很好理解,5月下旬政策才出来,7月中旬才公布竞价结果,企业准备时间太短。

以中国光伏企业野狼般的战斗力,你觉得他们完不成?

所以,大概率年底他们会交出一份更加亮眼的答卷。

至于汉能,其实他的问题并不是今年才出现,早在2015年李老板成为首富之后股票就被人做空过,接着停牌3年,然后退市准备以换股方式回归A股。

君临一向提醒各位,对待

去美股和港股上市的公司要比对待A股公司多十倍的小心。

如果汉能没有问题,为何会在被做空后停牌三年?

李首富曾经在2015年底,以停牌价的5.6%转让25亿股汉能的股票,显然这里头有事。

汉能的关联交易早就是众人指责的对象,他的薄膜电池究竟卖出去多少也许只有李首富自己知道。

尾声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一哄而上,必定一地鸡毛。

大自然的规律不可违。

更何况光伏这种靠打激素发展起来的行业。

一夜成功后,能力跟不上野心,格局跟不上财富,让他们陷入深渊。

但是,几轮周期后,我们认为情况正在变好。

欧盟主动拥抱中国光伏的背后有很多故事。

当年之所以对中国光伏进行双反,是因为中国光伏的强势出击让欧洲很多企业倒闭。可后来制裁中国企业了,欧洲企业还在倒闭。

在拒绝中国光伏的这几年,中国光伏的技术已经越来越好,而背靠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优势,我们的成本控制的也更好。欧洲企业已经无力追赶。

所以去年,欧盟不顾欧洲企业的恳求,毅然决定和中国光伏重归于好。

其实从中国光伏政策的演变也能看出,中国光伏产业越来越健康,不然又怎能跟上政策?

2019年上半年,全国光伏发电量106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弃光电量26.1亿千瓦时,同比减少5.7亿千瓦时;弃光率2.4%,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弃光电量和弃光率“双降”。

曾经光伏发电是个伪命题,原因在于光伏发电的净发电量是负。

也就是说从头到尾弄一套光伏发电设备本身所耗费电量要大于产品生命周期内所能发的电量。

可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

目前,光伏发电的净发电量已经可以实现正数。

现阶段光伏发电成本还要高于火电,但在用户侧基本上实现了平价上网,而发电成本还在持续下降,所以光伏企业敢于喊出“支持降价”。

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光影随行概莫能外。

对光伏行业而言,外部环境向好、内部政策越来越科学,自身也逐渐适应这个时代。

虽说光伏产能过剩,但主要在于消纳和传输还有不足,不代表光伏本身有问题。

实际上,光伏发电量还只占全国发电总量的2%不到。

这依旧是个一路向阳的行业。

上海三维影像测量

光学测量仪器网站

光学影像

光学测量仪器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