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铅笔等民族品牌保鲜密码-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明
制图:张芳曼
“蝴蝶”翩翩舞 “永久”闪闪亮
上海老品牌 转出新光景
本报记者 谢卫群
还记得蝴蝶牌缝纫机吗?那是60后、70后的美好记忆。在商品短缺年代,那可是四大件之一的“奢侈品”!可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相当长的时间,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淡出,很多人以为它消失了。
当记者最近走进“蝴蝶”,却发现它不仅还活着,而且“飞”得很美。还是那款黑色的缝纫机,还是那个机型和模样,每年的销量已突破200万台,行销数十个发展中国家,而1995年,“蝴蝶”的最高产量是152万台,“蝴蝶”人自豪地说:“现在比当年鼎盛时不差!”
不只是“蝴蝶”,记者走进十余家上海老品牌调查,发现这些传统企业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消沉,在转型中都逐渐消失,相反,众多企业和品牌已走出自己的道路,而且日益走向世界。
差异化定位转型:换个思路创造新需求
“蝴蝶”再舞靠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定位的转型。因为缝纫机市场的萧条,上海缝纫机厂一度停产家用缝纫机,改为生产工业缝纫机。但是,随着服装业的饱和,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工业缝纫机的需求也大幅下挫。
于是,上海缝纫机厂重新选择生产家用缝纫机。可是,缝缝补补的时代结束了,家用缝纫机卖给谁?通过市场调查,上海缝纫机厂重新进行了定位——把用于缝缝补补的缝纫机变成创意的工具和玩具,这样的转变让“蝴蝶”的思路大开。从2010年开始,他们大张旗鼓开展培训,教人们“玩”缝纫机,直到玩会。一方面进社区、进街道、进学校,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爱好者,培训人们对新型蝴蝶缝纫机的用法。另一方面“老店新开”,把原来的老缝纫机店,变成“商店+教室”模式,既出售缝纫机,也是周末课堂,成为学玩缝纫机的体验店,学习完全免费。体验店开出后,引来了一大批“蝴蝶”粉丝,缝纫机的销量也迅速上升。如今的上海上工蝴蝶缝纫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方海祥说:“走差异化的道路,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发展道路。”
不仅是“蝴蝶”, 中华铅笔也走出了同样的差异化定位转型之路。
中华铅笔是一个很微小的产品,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全国的20%,目前的年产量是15亿支,一半在国内销售,一半在国外销售,处于全球制造领先地位,人称“中华第一笔”。铅笔是一个低门槛的产品,新进入者很多,中华铅笔怎样能始终保持领先?
“除了保持高标准,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产品差异化,除了传承原有的特质,更增加高技术和时尚元素,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生产中华铅笔的中国第一铅笔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骅说,“以前,我们做6B铅笔,现在做12B铅笔,始终保持领先。同时,在设计上融入时尚元素,从工艺上改进,总是给消费者新鲜感。”
中华铅笔做了“神七”铅笔,主要目标是研发在失重状态下,削好的铅笔不断的难题,接受温度差的考验。这样的铅笔成为一个新的高度,做到了人有我多、人好我高、人无我有的境界。
产品营销转型:用文化提升品牌价值
学习民族乐器的人都知道一个品牌——敦煌牌乐器,生产这一品牌乐器的上海第一民族乐器厂,去年的销售收入是2.1亿元,利润达到2600万元,人均收入是8万元,而几年前,这家企业还在为生存挣扎,甚至改做过家具和玩具。
真正的改变源于文化营销的定位,提出这一目标的正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王国振。“我们有综合优势,古筝、二胡、琵琶三大民乐是我们的强项,其他民乐厂不如我们全。我们提出,文化营销就要从企业内部的文化、产品的文化和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做起。”他说。
尽量提升乐器本身的文化价值,正是王国振的营销重点。一把平常的琵琶,最多只能卖几千元,可是,民乐一厂的琵琶最高可以卖到40万元一把:上面不仅有珍贵的木材,还有著名画家的作品。目前,民乐一厂已经与全国一大批艺术家签约,这些艺术家正为该厂源源不断创作新的作品。
始建于1848年的珠宝首饰品牌老凤祥,其文化营销的成效也有目共睹。2001年,老凤祥的营业收入只有7.1亿元,账面利润只有542万元,而到2013年,老凤祥的营业收入已破300亿元,利润已经突破10亿元,纳税达到了7亿元。
文化与艺术结合,成为老凤祥保鲜的秘诀。“我们在营销中强调一个基本理念,我们销售的不仅是首饰,更是艺术品,老凤祥用这一理念指导我们做各项工作。”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力华说。
战略目标转型:跳出产品找到新空间
恒源祥,上海一家已有86年历史的老品牌。“羊羊羊”,一句话的广告,曾让无数人记住了这个品牌。“我们的广告原则上是不允许出现产品,只出现品牌名,人称三无广告:无产品、无产业、无行业。”恒源祥公司总经理陈忠伟说,“我们希望成为一家品牌经营公司,而不只是产品公司。”
因为这个战略定位的转型,恒源祥的招招举措与众不同。2008年赞助北京奥运会,2012年成为中国奥运会代表队的合作伙伴,2016年奥运会赞助协议也已成功签订。“好的赞助商赞助奥运会一般都要赞助50年,可见做品牌经营,一定要做长远,你必须为将来能够有更大发展去做铺垫,这是做品牌最核心的事情。”陈忠伟说。
已经73岁的永久自行车也正在经历一次重要的转型——从交通工具向生活方式转变。因为汽车的兴起,自行车一度远离人群。“原来的自行车是为了出行,而今天,自行车成为一种格调和一种个性的表达,传递的是个性的生活方式。”永久自行车公司总经理陈海明说。
因为这种战略转型,永久自行车的售卖除了全球3000家专卖店,还已经进入了雪茄店和服装店,竹制的自行车已经上市,用手机遥控的电动的自行车也有了概念车,一系列的新型车正在研发之中。
诸多的转变,带来了永久的新气象,年销售量维持在150万到200万辆之间,年销售额保持6亿元以上,依然保持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