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历代撤军案例分析|以和为贵、不虚耗资源、军事战术性胜利-中国从越南撤军拉了多少黄金
【导引】
美国人心中的纠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中国民族性造成的,往往用自己对比中国,形成了非常强烈的攻防意识,岛链就是这种产物。 中国人恰恰了解美国人比对方了解自己更多,采用了防守战略,抗美援朝和支援越南都是成功例子,但并不主动进攻美国势力范围。
中国历代撤军案例简析
——邹天石
解放后中国经历了三次对外用兵,均以撤军结束,这里简单分析一下得失。
战术性胜利后的撤退
抗美援朝停战后中国撤军,而美国继续在南朝鲜驻军。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后我方撤回传统边界线后方20公里。 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撤回全部军队。 这种情况其实从汉朝已经开始,西汉每次对匈奴用兵后都以迅速撤军告终,明朝北征蒙古草原也是如此。
这些战役大多是中国取得军事战术性胜利,但从战略上未必有利于中国增强实力,甚至会造成内部大量人力物力虚耗,动摇军心民心,撤军的确有其必然性,不失为英明选择。
即使像清朝这样的农耕和游牧混合帝国也及时停止边境扩张,乾隆皇帝停止攻打缅甸和中亚地区都是例子。 某种程度上讲,清朝或许害怕远征军在中亚地区另立独立王朝,导致像蒙古帝国的分裂格局,可以理解。乾隆皇帝甚至屡次拒绝马来西亚地区华人政权加入中国,也是害怕虚耗国力。
中国作为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大国,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内卷性的社会思想意识,儒释道文化由此产生,人们对外扩张意愿薄弱,守土有责,进军无义,缺少对非农业领土的统治能力,也没有宗教思想统治方法。
以和为贵与虚耗资源之别
相比之下, 欧洲人和阿拉伯人都比中国人更善于海外扩张,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欧洲人有基督教,阿拉伯人有伊斯兰教,在古代宗教是最有效的统治工具,打到哪儿就传教到那儿,实施神权统治,建立自我合法性,这远比派驻军驻守可靠。 即使当年蒙古人在中亚和西亚建立了独立国家,两代人之后也都伊斯兰化了,这也是为了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二是西方国家都属于海洋或渔猎及游牧民族,它们习惯远途征讨和流动性生活,善于通过市场垄断剥削其他弱势民族,更长于操弄法律体制统治弱势文化国家,英国对印度殖民统治就是例子,印度反过来绝对无法占领英国。
中国主动从藏南撤军是那里的地形难以坚守,从朝鲜撤军是维护朝鲜政府的合法性,从越南撤军是为了避免虚耗资源, 这些决定都被后来情况证明非常正确。 和邻国的矛盾化解应当和为贵,打也是因为不打不相识,一旦占了对方领土就会结下世世代代仇恨而永无宁日。
二战后,美国一直徘徊在金融统治世界与直接军事统治世界两个模式之间,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虚耗了巨大人力物力,却导致国内矛盾加剧而以失败告终。
中美之间的了解与不了解
美国人一直对于中国的定位非常迷惑,而他们对俄罗斯的定位却是非常肯定的,这背后原因非常复杂。
美国和俄罗斯都属于西方基督教文明地区,双方具有同质思维,那就是白人和白人之间必须平等,即使占领对方也不能改变对方地位,无法形成一个足以统治剥削对方的合法性,换句话说就是双方都是“肉食动物”,狮虎不同山才是最好选择。
在美国人眼中,中国既不是俄罗斯也不是印度,不是白人也不是黑人,不是基督教也不是伊斯兰教,不是美式民主也不是苏联集权,至今美国没有明确的答案,这种模糊导致美国对台湾问题也一直保持模糊战略。
美国人心中的纠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了解中国民族性造成的,往往用自己对比中国,形成了非常强烈的攻防意识,岛链就是这种产物。 中国人恰恰了解美国人比对方了解自己更多,采用了防守战略,抗美援朝和支援越南都是成功例子,但并不主动进攻美国势力范围。
有人说台湾问题背后本质上是中美博弈,其实更是美国人对中国误判的表现。 美国只要一天不放弃保护台湾割据政权,那么中国就必然以台湾为苦胆而卧薪尝胆和美国斗下去,越战越勇,美国若放弃保护台独势力,中国就会重新平衡陆权板块和海洋板块的关系,保持以往农耕文明的温文儒雅品质。
【关于】
邹天石,旅美地缘政治学家、中国画家,在美国生活三十余年,创作时评数千篇,散见于海外报章和国内网络媒体。全面、平衡、包容、理性的观点、思想为海内外政界、学界与传媒界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