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基金史话之一:拓荒与探索——老基金初步蹒跚-天骥基金
基金,从广义上说,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我们现在提到的基金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募集资金形成独立的基金财产,由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托管人托管,以资产组合方式进行证券投资,基金份额持有人按其所持份额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的投资工具。
基金业起源于西方,最早的基金究竟诞生于什么时间哪个国家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人认为是1822年由荷兰国王威廉一世所创立的私人信托投资基金;也有人认为1774年荷兰商人凯特威士最早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支信托基金。一般认为,1868年的英国的 “海外及殖民地政府信托基金”是世界上第一支基金(封闭基金);而1924年诞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是世界上的第一支开放式基金。
我国基金行业的诞生与发展,几乎与中国证券市场同步。目前谈起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一般以1997年11月14日《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之后的1998年3月27日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和国泰基金管理公司分别发起设立的规模均为20亿元的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作为起点。而在此之前成立的投资基金被业界习惯称之为“老基金”。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嗅觉敏感的金融机构就开始尝试设立少量的海外投资基金及境内的多种基金。例如,1985年,中国东方投资公司在香港、伦敦先后推出了中国东方基金;1987年,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与汇丰集团、渣打集团在中国香港设立了中国置业基金,首期筹资3900万元,投资于珠三角及周变的乡镇企业,并随后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中资机构开始涉足证券投资基金业务。随后,一批由中资机构和外资机构在境外设立的“中国概念基金”相继面世。
在“中国概念基金”与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双重影响下,并伴随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基金这一业态初现雏形。1991年8月,珠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发起成立珠信基金,规模达6930万元人民币。从1991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及各地分支行陆续批准了一些投资基金的设立。比如1991年10月设立的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深圳南山风险投资基金,分别由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和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规模分别为1000万元和8000万元。
1992年,深圳市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基金法规——《深圳市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该规定与随后上交所公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基金证券上市试行办法》共同成为规范投资基金的地方性法规,在那段时期为投资基金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促进了早期投资基金的发展。各地纷纷设立基金,据统计,1992年全年共有57只基金成立。
同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批准成立了深圳市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发起设立了封闭式基金——天骥基金,规模为5.81亿元人民币,是那段时期规模最大的基金。这与当时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行长王喜义积极推动密不可分,除了南山基金和天骥基金外,深圳还有蓝天基金、半岛基金等。
而经人民银行总行批准设立的第一只基金是1992年11月成立的淄博乡镇企业基金,也被认为是国内第一家比较规范的投资基金。该基金为公司型封闭式基金,首次发行规模达1亿元人民币,其中60%的资金投向淄博乡镇企业,40%资金投资于上市公司。
我们找到了一张当时淄博基金的基金持有人凭证原件,凭证上面显示,该基金是经人民银行总行银复【1992】424号文批准发行,基金发起人为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淄博市信托投资公司、交通银行淄博支行、山东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山东信托投资股份公司,基金管理人为淄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基金保管人为中国农业银行淄博分行,发行总数三亿份,本次发行一亿份,基金公司年限从1992年12月15日至2000年12月14日。
可以看出,该基金已经具备了基金发起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持有人(当时成为持券人)、基金托管人(当时称为保管人)、基金份额的概念,因此“淄博基金是国内第一只比较规范的投资基金,也是中国内地投资基金行业的起点,揭开了投资基金业在内地发展的序幕”这一说法是比较客观的。
时任淄博基金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的是尹蓝天。尹蓝天生于1960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曾任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研究咨询部董事,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公司董事长等职务,后因中农信涉案被判刑。如今,年近七旬的尹蓝天,最新的身份是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理事。
1993年6月,9家中方金融机构及美国波士顿太平洋技术投资基金在上海建立上海太平洋技术投资基金,这是第一个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中外合资的中国基金,规模为2000万美元。
1993年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做出了制止不规范发行投资基金的规定,其中投资基金的发行和上市、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以及中国金融机构在境外设立投资基金和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一律须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任何部门不得越权审批。1993年8月,淄博乡镇企业基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是第一只上市交易的投资基金。淄博乡镇企业基金的成功上市引发了短暂的中国投资基金业发展热潮。当年年底,建业、金龙、宝鼎三只基金共募集三亿元,也在上交所挂牌。
可以说,在这段时期,我国早期的投资基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资金规模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政策的出台到中外合资基金的出现,再到基金的上市交易,我国的投资基金走了一段迅速发展的道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过,到了1994年,经济过热引发通胀,政府开始进行宏观调控,投资基金的审批进一步受到政策限制,基金业发展速度明显放缓。随着经济的调整,这些基金发展过程中暴露的各种不规范和积累的问题逐渐暴露,这些基金设立和运作的随意性较强,存在发展与管理脱节的状况,很多基金资产状况恶化。
有资料显示,截至1997年10月,全国共有投资基金72只,募集资金66亿元。这些基金的发起人范围比较广泛,包括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政和企业等。由于基金刚处于起步阶段,这72只基金全部为封闭式,并且除了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天骥基金和蓝天基金为公司型基金外,其他基金均为契约型。而和现在大多投资证券市场的基金相比,绝大多数投资基金的资产复杂,多由证券、房地产和融资构成。有1997年末的一个数据调查统计,老基金投资股票占比31%、房地产等实业投资占比28.2%、货币资金占比14.2%、债券投资占比3.5%、其他投资占比23.1%。由于房地产及实业投资占据相当大的比重,流动性较低。
回顾老基金时代的发展历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基金的设立、管理、托管等环节均缺乏明确有效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例如,大部分基金的设立由中国人民银行地方分行或者由地方政府审批,其依据是《深圳市投资信托基金管理暂行规定》等地方性法规,没有统一的标准,甚至在名称上都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缺乏基本的法律规范,在基金获批设立后,审批机关也没有完全落实监管义务,基金资产运营、投资方向等方面均缺乏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
二是一些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不规范,投资者权益缺乏足够的保障。例如,部分基金的管理人、托管人、发起人三位一体,基金只是作为基金管理人的一个资金来源,而基金资产与基金管理人资产混合使用,账务处理混乱。又如,基金托管人并没有起到监督作用,基金管理人的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监控。
三是很多基金资产状况不好,资产流动性较低,账面资产价值高于实际资产价值。投资基金的大量资产投资于房地产、项目、法人股等流动性较低的资产,更类似于产业投资基金,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证券投资基金。同时,存在资产价值高估的问题。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部分地区房地产泡沫逐渐消除时,沉淀在房地产的资产仍然按照成本计价而没有按照市价进行调整,使个别基金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实际资产价值。
但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老基金时代具备很强的自发性和探索性,对于未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规范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使国人知道了投资基金,在广大投资者中间唤起了最初的基金意识,这一批“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者们的成就远远大于产生的问题,应当被历史记录。
这些参与过早期老基金探索的开创者们,相当一部分都成为了中国证券基金行业的风云人物。除了尹蓝天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余路明、杨赤忠、曹阳等。
学者出身的余路明曾任浙江大学财政金融系讲师,此后参与蓝天基金的筹建,并担任深圳蓝天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余路明离开蓝天基金后,曾担任平安证券副总经理。2007年,余路明再次回归公募基金,接替马顺福出任华商基金总经理。两年后又投身私募,担任深圳杉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如今,他的最新身份是中国人保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杨赤忠则担任过蓝天基金的投资与研究部经理,后来担任过长盛基金的基金经理、大成基金的研究总监,光大证券的总裁助理。担任过天骥基金基金经理的曹阳,此后任职过中银基金市场总监、专户投资总监,后短暂出任过长安基金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