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哈萨克斯坦采油
中国民企哈萨克斯坦“采油”
中国民企哈萨克斯坦“采油” 更新时间:2011-2-17 8:23:13 早报记者 李跃群 中国油企海外寻油又有新斩获。不同的是这次走出去的是民企,在金额上也很“迷你”。 与年初中国石油54亿美元豪购加拿大天然气资产相比,中国民企MI能源控股公司在哈萨克斯坦投下的1.7亿美元的可谓微不足道。但这却宣告这家去年刚刚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在里海油气区钉下了一颗“钉子”。 MI进入里海油气区 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0》,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398亿桶,高于卡塔尔的268亿桶,比巴西与阿根廷的总和的两倍还要多。 通过收购BMB Munai旗下全资营运子公司Emir Oil,MI不仅在全球油气储量最丰富地区之一的里海获得了令人垂涎的地位,更使其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油田。 2月15日MI能源的公告显示,本次合同签约面积约为850平方公里。其探明储量、探明加概算储量、探明加概算加可能储量分别约为2270万桶,9220万桶和1.276亿桶油当量。基于1.7亿美元的对价,探明储量和探明加概算储量的企业价值/每桶油当量等价物分别为7.49美元和1.84美元。 MI能源成立于2001年,去年12月份在香港上市,业务包括油气资产的开发和运营,注册地点为被称为避税天堂的开曼群岛。该公司的创始人张瑞霖早年供职于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MI能源与中石油签署了三份独立的生产共享合同,根据这些合同,MI能源负责在中国石油产量最丰富的盆地松辽盆地运营油田。 但备受外界质疑的是,MI能源并不是这三个油田的所有者,而是以一种产品分成合同的形式,依赖于与中石油进行合作经营,类似于“寄生”关系。“由于民营油企没有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经营权,因此开出来的石油也只能重新卖给所在油田的国有油企。”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说。 民企目前只能做“边角料” 并不满足于“寄生”的民营企业通过海外收购可以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据中国哈萨克斯坦商会负责人帖木儿・马尔可夫称,现在到哈萨克斯坦投资的,不再仅仅是像国有石油公司中石油这样的石油巨头及中广核这样的公司。数百家中国私营中小企业也正在哈萨克斯坦投资。 事实上,最新的收购案并不是中国民营油企第一次走出国门进行油田收购,也并非金额最大的一起。在2010年底,另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民企联合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7.75亿美元收购BP位于巴基斯坦的上游资产,这也是民营油企海外收购的最高金额。 “这个数字对民营石油企业来说确实非常大,但在石油行业却只是一个小数字。”董秀成说,“石油产业投入都是巨大的。勘探、开采成本就不说了,光说利润这块,国有企业一个大油田每年就有几十亿美元。民营企业规模还是很小的。” 董秀兰称,就目前国内的形势来看,“民营石油企业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只能是做一些边角料,还不可能操作大的项目。” 中国民营油企行动相对隐秘,见诸报道的多为香港上市的企业。据可查资料,中国民营油企走出去已有近十年的历史,足迹也遍布中东、达尔富尔、北美等地。然而由于资金规模较小、运营时间较短等因素影响,目前成功的案例并不多。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