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欧央行加息节奏缓慢
年内欧央行加息节奏缓慢
年内欧央行加息节奏缓慢 更新时间:2011-4-11 12:32:08 4月7日,欧洲央行议息会议决定上调欧元区主导利率25个基点至1.25%,欧洲央行由此成为欧、美、日发达经济体中首个启动加息周期的央行。此次欧洲央行加息主要是出于控制通胀的考虑。目前,欧元区通胀率已经持续3个月超出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警戒线,并呈现上行趋势。其中,3月份的通胀率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至2.6%,核心通胀率也已企稳,物价稳定面临较大风险。
早在3月3日的议息会议上,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就强烈暗示,4月份可能开始加息。到4月7日,市场预期得以兑现。可是,欧元区经济产出缺口还远未合拢,葡萄牙已正式向欧盟提出救助申请,西班牙也即将面临5月份的融资高峰。此时加息对于欧元区经济来说可能是较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显示出了欧洲央行对欧元区经济复苏的信心。不过,鉴于欧债危机的前景未明,欧洲央行今后加息的步伐可能会受到牵制,因此年内加息的节奏可能比较缓慢。
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40年的五六个利率周期中,美国加息都先于欧洲,与美国的经济周期领先于欧洲相一致。然而,在货币政策目标未变的情况下,此次加息周期顺序却相反,原因何在?在笔者看来,这与过去两年多全球超低的利率环境,以及主要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和过去几次世界经济从衰退走向复苏时的情况相比,这一次最大的不同是,全球主要央行一致向市场注入了史上规模最大的流动性,而流动性推升大宗商品价格的速度远远快于推升终端需求的速度,使得这次终端消费品的涨幅被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远远抛在后面。与之相对应,2010年主要发达国家仍在担忧通缩,但食品价格的飙升使新兴市场国家备受通胀煎熬。近期,主要发达国家的核心通胀仍维持在可控水平,但原油价格的飙升使整体通胀水平似乎开始明显上升。由于目标的不一致,继新兴市场国家之后,欧盟和美国的货币政策也开始分道扬镳。不过,正因为如此,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不一致的退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流动性回收对大宗商品价格造成的冲击。
与欧盟相比,美国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始作俑者,也是流动性的最大创造者,其货币政策转向对市场的影响将更为深远。目前,距离第二轮量化宽松的结束时间还有两个月,美联储仍未释放任何退出的信号。市场预计,6月份按规模如期结束债券购买的概率较大。但是,相比前几个月,美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美国就业市场步入新的改善阶段,近两个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以20万左右的速度增长;第二,美国的核心通胀指标已经开始上升,核心CPI月环比折年率由去年10月份的0.4%升至今年2月份的1.8%,虽然同比增速仍较低,但若未来环比增长势头持续,那么核心CPI同比指标就会较快上升,未来走势需密切关注。此外,美联储官员对于利率政策的观点出现了分歧。比如里奇蒙联邦储备银行总裁拉克尔近日表示,鉴于经济增长的动能,以及通胀风险的变化,年底前加息显然是可能的。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市场预计美国加息时间点在不断提前,美联储或将在明年一季度甚至更早以前加息。
短期来看,欧洲央行先于美联储加息直接导致了欧元兑美元汇率的持续升值。实际上自年初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就开始上升,截至目前已累计升值8.4%,不排除受到加息预期的影响。在欧洲央行宣布加息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欧元兑美元汇率大涨1.2%。与此同时,美元指数进一步走弱,原油价格续创新高。从外汇市场的反应看,欧美货币利差扩大预期短期内可能会主导汇率走势,欧元趋强、美元趋弱格局还将持续。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欧元汇率仍会受到欧债危机演变和美联储加息预期逐步升温的影响,因此幅度不可过于高估,汇率波动可能会比较剧烈。至于大宗商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美元维持弱势有利于原油等价格保持强势,即使美国开始加息,这种局面短期内或也会持续。历史经验表明,在加息周期的早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受经济复苏的正面影响,往往倾向于上涨。但从长期看,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可能的提前退出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的冲击值得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