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私募新进和退出均超800家行业向规范化精细化时代过渡
年内私募新进和退出均超800家行业向规范化、精细化时代过渡
私募业迅猛发展的同时,违规乱象却屡禁不止。私募行业监管的“扶优限劣”不断升级,引导私募行业向规范化、精细化的时代过渡。
9月底,中国基金业协会连发两份公告,注销59家问题私募,包括失联私募、不能持续符合管理人登记要求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涉及北京大道纵横投资、上海帝树资产、上海至善股权投资、上海岩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公司。
将时间线拉长到一年来看,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年内全市场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已达到817家。《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随着今年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上涨,年内新成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也高达814家,私募基金“进出”几乎持平。
对此,私募排排网资深研究员刘有华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私募行业正从以前的粗放发展转向规范化、精细化运作的发展过程。优胜劣汰,进退有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是象征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重要标志。
9月私募基金发行创年内新高
中基协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私募管理的基金总规模已突破15万亿元,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万家,管理基金数量近9万只,私募从业人员15万人。
记者梳理数据发现,2020年第三季度,协会新备案私募管理人共计312家,其中私募证券投资类128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类180家;新备案私募产品共8406只,其中股权类1069只、创投类756只、证券类6581只。
2020年第三季度新备案私募产品环比2019年第三季度增加79%,其中7月继今年3月后,私募基金单月备案只数再次超过2000只,8月证券类私募基金备案2208只,9月证券类私募基金备案2312只。
从数据来看,第三季度私募基金备案呈上涨趋势,其中九月私募基金备案数达峰值,再刷年内新高。近三月产品备案的火热,为市场带来不少增量资金。
为何私募备案热情高涨?是什么催生了私募备案潮?刘有华向本报记者表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今年来A股行情具有明显的赚钱效应,市场普遍对于未来行情充满信心;第二,大量资金从固收、信托和非标类资产转向权益市场,这个体量非常庞大,因为经济下行之后,尤其是很多非标资产隐藏风险巨大;第三,国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引导资金流入资本市场,以此来带动经济增长。
第三方研究机构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向本报记者表示,国内的金融市场各类资管牌照和其他经营限制都在放开,市场化会是一个大趋势;而与此同时,总体来看,私募资金拥有更灵活的激励和运营体制,这样的内外部环境将十分有利于整个私募行业的整体发展,公募的精英会更多的加入到私募阵营中来,这个行业未来总体上牌照的含金量会下降,拿到牌照的难度和成本会大幅减少,行业将呈现出百化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向规范化、精细化运作过渡
随着私募行业的不断壮大,监管层也在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引导行业向规范化、精细化的时代过渡。
据记者了解,此前9月初,为进一步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让私募行业回归私募和投资的本源,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公开或者变相公开募集资金、规避合格投资者要求、不履行登记备案义务、异地经营等行业不规范行为,甚至是侵占、挪用基金财产,非法集资等严重侵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严令禁止。
9月底,中基协连发两份公告,注销59家问题私募,包括失联私募、不能持续符合管理人登记要求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涉及北京大道纵横投资、上海帝树资产、上海至善股权投资、上海岩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公司。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年内全市场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已达到817家。本报记者注意到,随着今年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上涨,年内新成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也高达814家,私募基金“进出”几乎持平。
对此,刘有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私募行业正从以前的粗放发展转向规范化、精细化运作的发展过程。优胜劣汰,进退有序,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是象征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重要标志。
“目前私募行业正从以前的粗放发展转向规范化、精细化运作的发展过程。私募自纳入监管之后,中基协在不断出台各种指引和管理办法,引导和督促行业的健康发展。未来私募行业必定迎来健康长远的规范发展,首先,私募策略会越来越丰富,不同策略带来的风险收益比可以满足不同客户多样化的投资理财需求;其次,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私募管理人完成备案,优秀私募管理人在行业中的占比会逐渐提升,资源会向着优秀私募倾斜,行业”二八分化“会进一步加剧,也因此会诞生越来越多的千亿私募;最后,私募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机构客户认可,到时候私募行业的管理规模还会增长。”刘有华进一步补充道。
况玉清告诉记者,随着市场容量的增大和牌照限制的逐步放开,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合规监管也必然会逐步加强,以与市场的成长相匹配,这反映在数据上可能就是新进和退出的私募数量双高。
“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可能是,因为牌照更好拿了,而原有的私募机构合伙人之间利益分配的不均导致主动‘散伙’后重新‘另组新局’的情况增多。”况玉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