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有必要再加息抑通胀
年底有必要再加息抑通胀
年底有必要再加息抑通胀 更新时间:2010-11-12 7:31:14 10 月的经济数据表明,伴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更加明确,流动性形势日渐充裕,通胀加速上升的“魅影”也开始浮现。这对政府部门提出了较大挑战,政府有必要释放更明确的紧缩信号,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到“抗击通胀”。 经济回升态势明确 近期的数据再次验证了当前在需求持续回暖,企业去库存化已基本结束情况下,由新一轮企业再库存化拉动的经济增长周期已经启动。 投资方面,继续保持着平稳的增速,10月单月同比增速为23.7%,高于9月的23.2%。而从年底来看,这种平稳较快的增速仍有望延续,原因在于:房地产新开工面积仍保持着较快增速,如1-10月新开工面积增速虽连续几个月小幅下滑,但增速仍高达61.9%,由此将支撑占投资总量25%左右的房地产投资增速保持较高增速;有关4万亿的基建项目也有望在今年底之前出现投资“冲刺”,如铁路投资近期明显加速,1-10月累计同比增速为27.8%,比上月提高1.9%。 消费方面,也保持着较快的增速,如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5亿元,同比增长18.6%,仅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升级类产品仍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如汽车消费增速从上月的29.7%提升为本月的32.2%。我们预计,消费仍将保持18%以上的增速。 外需增长也比市场预期的好,10月出口同比增速虽然继续放缓为24%,比上个月少增2.2 个百分点,但从未来几个月来看,出口增速快速下滑的可能性很小,而从中国出口的先行指标来看,形势也较好,如11月PMI出口订单指数为52.6%,仅比上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方面,由于当前企业库存水平较低,需求增速稳定无疑会刺激工业生产的活跃,如10月工业增加值同比为13.1%,虽然比上月低0.2%,但考虑到去年同期的16.1%的高基数,实际环比增速应是提高的。而考虑到年底抑制工业生产活动的负面因素还将消除,如近期工信部宣布工业部门已经提前完成十一五能耗指标,这意味着有关政府部门将会放松诸多重工业部门生产的管制,从而有望推高年底的工业增加值。 通胀有加速上升势头 但与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相伴随的是越来越明显的通胀形势。如CPI上涨4.4%,创出2009年以来的新高。其中推动CPI上涨的主要是食品价格,当月上涨10.1%,比上月增速快2.1%,贡献了CPI新涨价因素的74%。 食品价格上涨虽然有短期季节及气候因素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它是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快速增长导致各类资源要素成本上升过快的体现,金融危机期间释放的大量货币在各个市场进行投机炒作,特别是农产品,从而推升相关食品价格上涨。 如PPI价格也改变了过去4个月以来连续下降的趋势,同比上涨5%,比上月增速快0.7%,而从结构上来看,受国外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胀影响,工业品上游价格上涨比较明显,如采掘业价格从上月的10.4%上升为11.8%,而在成本上升压力日渐增大,近期下游需求也比较旺盛的情况下,中下游行业的价格也普遍出现了上涨,如原料工业从上月的7%上升为8.5%,加工业从上月的3.2%上升为3.8%。 展望未来几个月,通胀形势仍有可能继续恶化。首先,伴随着美联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大量热钱将涌入具有成长性的新兴市场,中国也不会例外,这将使得今后中国面临较大的输入型流动性增加压力,如继9月外汇占款增量创今年新高外,10月外汇占款增量很可能再创今年纪录;其次,国内流动性新增压力仍较大,如10月新增信贷5877亿元,同比多增3347亿元,由此导致M2增速反弹至19.3%,而两者都明显超出央行年初设立的政策目标,而更重要的是,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社会资金的流动性增速也在加快,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层面都更加追求资金的短期运作,如M1增速达到22.1%,第一次扭转了今年二季度以来的下滑态势;10月居民户存款减少7003亿元,这都使得由流动性激发的未来潜在通胀压力仍在扩大。 短期由成本传导引发的价格上涨也很可能延续,以农产品来看,11月第一周蔬菜价格周环比上涨4.9%,肉类价格周环比上涨0.8%;而以工业品价格来看,由于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还没有减弱的动力,且工业品价格传导链条已经形成,未来仍有持续上涨的动力。 因此,尽管由于年底翘尾因素减弱的影响CPI和PPI涨幅会有所缓解,但到明年初,由于翘尾因素作用以及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物价上涨很可能再上新的平台。 对于这种严峻的通胀形势,央行显然是十分关注的:近期央行自10月加息后,再一次提高存款准备金以收缩过剩的流动性,抑制银行信贷冲动。但这样的举动显然还是不够的,我们认为年底央行仍有必要继续加息释放更强烈的紧缩信号,以避免负利率状态过深刺激过强的货币投机需求,引发通胀水平上升。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