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Unavailable3
Service Unavailable
Service Unavailable 更新时间:2010-9-22 7:59:09 又见违规揽储。今年以来,有关银行机构利用各种手段争客户、拉存款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各种论坛上也时常看到银行员工抱怨存款指标无法完成或者同行通过不正当手段争夺客户的帖文。9月17日,银监会正式发文,通报了广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渤海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平安银行以及中国农业银行6家银行存在违规揽储的行为,并且对其作出了相应处罚。
这并不是监管部门第一次对违规揽储行为作出警示。在上世纪90年代,手头有些余钱的人估计都有过被银行工作人员拉去存款的经历,好处是高利率或者各种返礼。那时候,金融业改革刚刚起步,不正当甚至恶意竞争导致了高息揽储的大肆风行。2000年,人民银行专门下发《关于严格禁止高息揽存、利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的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严禁擅自提高利率或以送礼等各种名目变相提高存款利率。
到了2005年,有少数银行理财产品转化为准储蓄存款产品,变成高息揽储和规模扩张的一种工具,一方面变相突破国家利率管制,另一方面进行不公平竞争。为规范理财业务活动,保护客户合法权益,银监会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规定商业银行不得无条件向客户承诺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率。
如果说利用理财产品是变相的违规揽储,那么今年以来的存款大战更像是十几年前那一次,手段更为直接。据银监会公布,违规揽储行为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擅自提高利率;二是采取暗记高息、上套利率档次、有奖储蓄、减免或报销其他业务手续费、赠送实物或现金、提供境内旅游、支付客户子女入学费、安排亲属就业等方式变相提高利率;三是向存款中介支付吸储费、协储费、手续费等不当费用;四是借办信用卡、购买理财产品、第三方存管等业务名义向客户返现金、送礼品或购物卡。
交学费、安排就业……这些名目竟然出现在了银行的礼品名录里,不禁让人感叹,“存款有礼”的“礼”字不断“与时俱进”,花样翻新。
虽然礼品五花八门,但此轮违规揽储的起因并不算太复杂。去年,各行的贷款规模普遍大幅扩张,今年要保持一定的贷款增速和业绩增幅,各商业银行对资本金及流动性的需求陡然加大。与此同时,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监管部门对于银行的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管理严格。于是,本着简单快捷的“原则”,一些商业银行明知违反利率管理政策,还是重拾了违规揽储这张旧牌。
估计这些“重操旧业”的银行自身也非常清楚高息揽储的不良影响―――非但违规,而且提高了成本,增加了风险。事实上,一些银行纯粹就是为了渡过业绩考核关。随便搜索一下,能找到很多类似月末那天在某某行存几百万元,第二天取走,同时获得若干元奖励的新闻报道。这种行为和做假账又能有多少分别?
商业银行改革要求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要从源头上杜绝违规揽储,需要各家商业银行切实审视正在实行的考核标准。银监会明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改革以存贷款时点规模为核心的传统考核方式,建立“风险与约束相称、激励与问责平衡、当前与长远兼顾”的激励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被银监会通报的几家银行大多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应有严格的财务制度,讲求成本和效益的精确核算,进行合规经营―――高息揽储的行为与此格格不入。为何十几年前的“存款大战”会在今天重演,这是值得商业银行管理层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