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院案例中国电影市场三大特性
商院案例:中国电影市场三大特性
商院案例:中国电影市场三大特性 MBAChina 【MBAChina网讯】中国电影市场近些年随着商业地产的高速发展,吸引了众多的眼球;文化商品本身的特殊属性,又将所有的喧哗放大成了喧闹,继而再演变成了喧嚣,让一切都变得错综复杂。
随着影院观影人群的迅速扩大,一部电影在艺术水准方面所能达到的标准很难被统一划分,因此大部分从业者以及围观者都在用票房衡量电影的成败。但是电影市场的整个运营体系短期内又很难跟上市场规模的增速,一个电影项目的市场表现往往变得非常不可控。于是,所有的人都将电影行业归类为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给它赋予了浓厚的戏剧性色彩,将它与赌博之间直接划上了等号。似乎进入电影市场,就必须要准备好开始一次无依无靠的冒险,在这样的思路下,产生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投资行为,也诞生了很多稀奇古怪的电影项目。
为了给纷乱的市场环境去一下噪音,让更多新进入的从业者能够更好的理解电影市场,下面我尝试用比较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市场特性做一些总结,这些特点并非电影行业独有,也并非难以发现,只是掩盖在娱乐八卦之下,容易被大家所忽视,实质上却代表了电影市场的主要表征。
特性1:一直都是60部电影稳定的占据了80%以上的票房
国内大范围公映的电影数量从2009年的160余部增长到2013年的300部,但观众的消费习惯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每年大约有60部左右的电影稳稳占据了全国票房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个占有率上下的浮动不是看当年上映的电影数量有多少,而是看排在前十位电影吸金的能力有多强(详见下图01)。
在成熟市场中,亦同样如此,北美近十年里每年上映电影均在500部以上,2009-2013年,前20部电影所占有的票房规模约在40%-46%,前60部电影则稳定的瓜分了70%以上的票房,这两个数值所浮动的空间与中国电影市场相比差别也并不大。
这样的情况可以说明,无论是在成熟市场中,或者是在中国这样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市场,影院观影的集中度都是相对稳定的。形成这样的市场现象,是因为三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一,电影的边际成本近乎为零,和软件一样,理论上可以被无限复制,上映之后每增加一名观众,对成本的影响非常低,于是所有的电影都倾向于覆盖更多的影院,到达更多的观众;
其二,受到时间的限制,影院的放映场次是有限的,为了提高每一个场次的效率,影院总会倾向于放映更大众化的电影来扩大营收,还有尽早的放映新电影来吸引观众重新进入影院消费;
其三,在每张电影票的价格近乎一致的情况下,观众总会倾向于消费质量更好的电影。但在无法提前预知电影质量的情况下,观众往往会通过导演、演员以及宣传等综合因素来做判断,而优秀的人才资源和媒介资源都是稀缺的,观众的注意力也是稀缺的,使得能被观众注意到的电影本身就是有限的。
在以上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每一部电影能够在影院生存的时间周期相对稳定,全年所有影院能够容纳的电影数量也是有限的,观众每年能去影院所消费的电影亦是有限的。所以这也是为何北美这种高度成熟的市场中,几大制片商每年的产量相加总会维持在百部以内的原因,并非是能力不及,而是市场容量和投资风险相结合,宁愿少而精,无需大而全。
特性2:每部电影都必须要进入相应的梯队才可以盈利
每个学生或许都会记得高考前各种模拟测试,在这样的测试中,名次比分数要更为重要,因为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和*相对全国范围来说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当你能进入到某个梯队时,也代表着你迈入相应学府的概率大大增加。
电影市场亦是同样,2009年,排名第20的电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票房是8500万,2013年,排名第20的电影是《霍比特人:意外之旅》,票房是 3.15亿。当市场的总容量在快速攀升时,只要你进入到好学生的范围,你必然可以享受市场高增长所带来的增量部分(详见下图02)。
再来仔细看一看这些高票房电影的分布(详见下图03),可以看到无论是在2010或者2013,无论是Top20还是Top60,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些高票房的名额存在。2013年,单日票房的容量最低未有低于2000万,最高超过一个亿,常规情况下,只要在档期内占据最具竞争能力的位置,那么也就相当于坐拥了3个亿以上票房的机会。#p#副标题#e#
在2013年,前60部电影终于齐齐携手迈过一个亿的门槛,2014,估计这个数字会继续提高到1.2-1.3亿。在扣除相关税赋之后,通常制片方至少可以获得一部电影总票房收益的33%,那么只要扳着手指头,就可以算的出来。2014年,一部投资在4000万以上的电影,必须要进入全年60个三好学生的名单,否则就只能回家抱着枕头哭了。
特性3:管理好过程才能够管理好票房
如果在北京几个固定的地方走一圈,你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以这样的演员阵容,又是XXX导演,只要投资达到XXX,票房肯定达到XXX”。这个公式听起来似乎逻辑上是成立的,因为投资额度、演员阵容、导演号召力这些变量确实严重影响到一部电影的票房容量,但是光拥有这些基础条件远远不够。
电影项目往往横跨一到两年的周期,在这其中所遭遇到的各种不可测如同天气一般多变,因此所谓的“票房肯定XXX”那只是一个美好的目标而已。是否能够达到目标,运气不是主要因素,电影团队的项目管理能力才是决定性的要素,也就是说,只有管理好整个项目中的过程,最终的目标才能如期达成。
前些年,在国产电影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电影市场处于一个“产品中心制”的环境,观众的选择面非常有限,一部电影上映,只要将消息知会到观众,观众便会根据导演的既往表现进行选择。而如今,每年上映的电影已经超过300部,特别是对于近些年快速占据市场主流的年轻观众来说,大部分导演已经不具备稳定的市场影响力。在这样一个“观众中心制”的时代,一部电影在推广中,是否可以打动观众,引发观影期待成为达成票房目标的主要条件,这也是近些年电影的推广费用迅速攀高,影响票房的变量陡然增多的主要原因(详见下图04)。
受制于国内电影工业化体系的进展尚显缓慢,大部分公司的内部都没有建立一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因此在所有影响电影市场表现的变量中,执行能力基本处于一个极度不稳定的状态。每一个电影项目背后都是由不同的人组成的操作团队,在一个“人治”大于“体系”的市场阶段,大家挂在口中的所谓“名人”,因为既往的成功,反而成为最不受控的条件,往往会成为影响过程节点的主要隐患,这也是近两年一些“新导演”+“新演员”的组合,因为高度敬业,频频交出亮眼答卷的主要原因之一。
结语:
2014 年剩下的时间里,拥有《变形金刚4》、《一步之遥》、《太平轮》、《狼图腾》这样大体量的电影,同时还有《心花路放》、《黄金时代》、《归来》、《窃听风云3》、《智取威虎山》、《小时代3》这一类针对不同受众的国产组合,再加上前几个月几部电影的优异表现,我相信今年排名前20部电影绝对会超过50%的市场占比,前60部电影将稳稳占据85%以上的市场份额。
那么,在其余的15%中,又有多少部电影能够生存,能够盈利?在面对这样的竞争形势下,如果一些新进入的投资者可以稍稍停下脚步,在盲目追逐所谓市场热点题材的同时,略微注意一下如何强化执行能力方面的问题,或许还能够拥有异军突起的机会。不过,大家都走的如此急促,我想可能没有多少人会来得及考虑,现在既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更多产经资讯推荐:
《商院关注:任正非称家人永不接班华为》
《商院人物:IPO造就中国7位亿万富豪》
《商院关注:解密曾经的避税天堂瑞士银行》
欲了解更多关于产经资讯请点击:http://www.mbachina.com/emba/embacj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