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跨越2018提质增效人工智能技术走入生活
即将过去的2018年,一大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落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工作效率再提升。
就在前不久,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9个乡镇的社保负责人聚在一起,试用了一项新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声纹识别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准确地进行社保认证,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漏报瞒报老人死亡信息导致错发社保的情况。
技术人员 向银杉:声纹识别谁在说话,语音识别说了什么内容。第一个能够实现远程的无监督的认证,另外一个能实现低成本消耗,第三声纹最大的优势是技术上的,从源头采集上就有高安全保障的优势,声纹识别不低于95%这么一个正确率。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一个分支,贵州应用的声纹识别技术的基础研发来自清华大学,通过产学研合作,目前,这个技术已经落地在社保、金融、智能家居等多个场景。声纹识别同指纹、虹膜、人脸类似,具有唯一性。团队在识别算法、防伪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攻关。
清华大学语音和语言技术中心主任 郑方:我们听到信号是一个波形,它是一个一维的信号,你要直接从这个里面找其实找不到的,我们就说看看人听这个声音它是经过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要看从这个里面它频率上能有什么样的特性,导谱上有什么特性,这些特性综合地看它在整个空间里面有什么样的分布,分布情况如何。你会发现不同人在这个空间里面它的分布是不同的,原始的特征也不同,这样的话会比较好的去把两个不同的人分开,看这个过程来讲它的复杂性更高。
央视记者 张春玲: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可以大大提升电力巡检的效率。比如说我身旁的电力输电塔,在一些偏远地区,传统工人靠人力一天仅能巡视2到3个,而通过无人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巡检的数量可以达到20-30个,大大提升了巡检效率。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输电主委会委员 曹飞:为了实现输电线路缺陷自动化识别,我们首先归纳整理大量的照片,我们建立的输电线路的缺陷知识图谱,现在我们的缺陷种类已经达到了890种,这些缺陷还都是非常专业化的,我们有一个非常专业的专家库,可以为这些进行标注,训练我们的算法模型,这样就可以实现算法对缺陷的自动化识别,现在我们每天的缺陷识别量可以达到十万张。
从声纹识别到人脸识别到语音识别,从自动驾驶到智慧医疗、智慧工厂,2018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十分活跃。2018年上半年,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融资规模达到435亿美元,这其中,中国融资规模达到317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