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精选层打新开启首批定价抛弃价投报告
新三板精选层“打新”开启首批定价抛弃价投报告
7月1日,新三板投资者迎来第一次精选层“打新”。
首批启动“打新”的两家公司为颖泰生物、艾融软件。此前,在经过网下投资机构询价后,这两家进入公开发行环节的公司发行价已出炉。发行公告显示,颖泰生物发行价格确定为5.45元,发行市盈率为24.77倍;艾融软件发行价为25.18元,发行市盈率为49.31倍。
与此同时,6月30日晚间,另有四家企业定价也已出炉。四家公司中,佳先股份发行价为9.50元,发行市盈率为25倍;球冠电缆发行价为9.10元,发行市盈率为19.73倍;同享科技发行价为10.18元,发行市盈率为19.82倍;而龙泰家居则是首家采用直接定价方式确定发行价格的公司,其定价为9.18元,发行市盈率为20.70倍。
对于目前的定价结果,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价格偏高,但考虑到精选层首批企业的红利,溢价仍在合理的范围内。
网下投资者参与踊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首批两家公司的发行价都出现了较大的折扣。颖泰生物停牌前收盘价为7.95元,但发行价格仅5.45元,折价6.8折;艾融软件停牌前为34.08元,目前发行价25.18元,折价7.4折。
但事实上,在精选层预期影响下,两家公司此前的市价都已被炒高。如果有投资者在两家公司市价高位接盘,甚至可能出现新股发行后被套的可能性,因此此次两家公司的发行价较市价有折扣也在市场预期中。
对于此次定价结果,云洲资本合伙人习青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两家公司最终的价格和市盈率已经很高了,但实际市场预期的市盈率更高,原因是首发网下询价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最高报价10%部分进行了剔除,抑制了投资者顶格报价,给发行上市后股票留出足够的盈利空间,才有持续打新的赚钱效应。”
开源证券中小企业服务部负责人彭海则告诉记者:“目前参与首批精选层公司网下询价的投资者,多以个人投资者、私募机构和券商自营机构的占比较大,这是当前整个市场中主流的投资者群体。从询价方式来看,此次产生的价格,反映了个人或者私募机构对于新板块的预期是比较高的。投资者们认为首批精选层公司一定会有赚钱效应,因此市场的打新情绪比较高。”
事实上,即便最终的定价较高,但网下投资者参与十分踊跃。
发行公告显示,艾融软件的主承销商共收到1237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1373个配售对象初步询价报价信息,颖泰生物的主承销商则收到998家网下投资者管理的1158个配售对象的初步询价报价信息。最终剔除无效报价和最高报价后颖泰生物整体申购倍数为45.04倍,艾融软件申购倍数为74.67倍。
“首批询价企业结果我们最关心的是配售率,5月份的预期是看是否能够超过50倍。目前看是比较满意和超预期,在剔除大量过高和过低报单后,申购倍数艾融软件75倍,颖泰生物45倍,网下投资机构还是非常踊跃的。”习青青对记者表示。
根据记者了解的情况,尽管相较科创板而言,网下资金的踊跃程度不能相提并论,但就此前市场的预期和之前参与新三板市场的资金规模来看,此次网下投资者的踊跃程度已超出了很多市场人士的预期。
“之前一度还很担心网下询价会遇冷,首批两家企业的申购倍数结果出炉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新三板精选层首批企业的网下打新热度起来,这也意味着网上会更加火爆。”北京地区资深新三板投资者黄璞告诉记者。
公募基金“全军覆没”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曾经报道,在询价阶段市场对两家公司的报价出现了明显的分歧。从发行公告来看,市场在报价定价方面确实存在不同的认知。
首先最为明显的是,不同投资者之间的报价有显著的差异,以艾融软件为例,主承销商给参与网下询价的投资人分了六类,分别为: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其他机构投资者以及个人投资。
而从最终的定价结果来看,个人投资者在加权平均后的报价最接近于最终定价,而价格差距较大的则是公募基金和信托公司,公募基金报价普遍偏低,而信托公司普遍偏高。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参与首批两家询价的公募基金产品全军覆没,均没有进入有效范围,而这样的报价结构也出现在了颖泰生物方面。
显然,现阶段新三板网下投资者的构成与A股有非常大的区别,个人投资者和私募机构有更大话语权和定价权,其他在A股市场的主流机构则需进一步适应目前的市场。
此次报价体现出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投资者抛弃了保荐券商的价投报告,或者说券商的价投报告没有起到应有的价格引导作用。
首先以西南证券为例,其价投报告给出的估值区间和报价建议范围太宽泛,这对投资者做出报价选择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帮助。此前西南证券给出的参考估值区间为5元-9.42元,2019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对应的市盈率区间为23-43倍。
而艾融软件的定价结果则已经脱离了此前保荐券商给出的报价区间,光大证券投价报告曾提到,艾融软件每股估值区间为27.66元-33.55元,对应2019年PE区间为47.43-57.54倍。
而艾融软件最终的定价还要低于此前保荐券商建议的区间的底部,这也意味着很多投资者在报价之时就抛弃了保荐券商的建议。
“首批企业询价的过程,意味着不同群体对企业定价的理解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以目前的投资者结构来看,这种现象还会持续出现下去,这意味着投资者对新三板精选层企业该如何定价也在摸索。”一位北京地区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认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首批两家企业报价失利后,公募基金已打算在之后的报价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报价以获取入围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