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秘籍

bitmap和布隆过滤区别bitmap和布隆过滤器

Adam 0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bitmap和布隆过滤区别,bitmap和布隆过滤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bitmap和布隆过滤器的区别布隆过滤器详解5、垃圾回收机制布隆过滤器bitmap和布隆过滤器的区别bitmap更适合用于数字比较。

比如比较两个数组是否有重叠,我们把第一个数组中的1,2,5,7,11分别映射到bitmap位置中

布隆过滤器适合非数字比较(有误判)

布隆过滤器详解布隆过滤器(英语:BloomFilter)是1970年由布隆提出的。它实际上是一个很长的二进制向量和一系列随机映射函数。主要用于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中。

通常我们会遇到很多要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某个集合中的业务场景,一般想到的是将集合中所有元素保存起来,然后通过比较确定。链表、树、散列表(又叫哈希表,Hashtable)等等数据结构都是这种思路。但是随着集合中元素的增加,我们需要的存储空间也会呈现线性增长,最终达到瓶颈。同时检索速度也越来越慢,上述三种结构的检索时间复杂度分别为,,。

这个时候,布隆过滤器(BloomFilter)就应运而生。

了解布隆过滤器原理之前,先回顾下Hash函数原理。

哈希函数的概念是:将任意大小的输入数据转换成特定大小的输出数据的函数,转换后的数据称为哈希值或哈希编码,也叫散列值。下面是一幅示意图:

所有散列函数都有如下基本特性:

但是用hash表存储大数据量时,空间效率还是很低,当只有一个hash函数时,还很容易发生哈希碰撞。

BloomFilter是由一个固定大小的二进制向量或者位图(bitmap)和一系列映射函数组成的。

在初始状态时,对于长度为m的位数组,它的所有位都被置为0,如下图所示:

当有变量被加入集合时,通过K个映射函数将这个变量映射成位图中的K个点,把它们置为1(假定有两个变量都通过3个映射函数)。

查询某个变量的时候我们只要看看这些点是不是都是1就可以大概率知道集合中有没有它了

为什么说是可能存在,而不是一定存在呢?那是因为映射函数本身就是散列函数,散列函数是会有碰撞的。

布隆过滤器的误判是指多个输入经过哈希之后在相同的bit位置1了,这样就无法判断究竟是哪个输入产生的,因此误判的根源在于相同的bit位被多次映射且置1。

这种情况也造成了布隆过滤器的删除问题,因为布隆过滤器的每一个bit并不是独占的,很有可能多个元素共享了某一位。如果我们直接删除这一位的话,会影响其他的元素。(比如上图中的第3位)

相比于其它的数据结构,布隆过滤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布隆过滤器存储空间和插入/查询时间都是常数,另外,散列函数相互之间没有关系,方便由硬件并行实现。布隆过滤器不需要存储元素本身,在某些对保密要求非常严格的场合有优势。

布隆过滤器可以表示全集,其它任何数据结构都不能;

但是布隆过滤器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误算率是其中之一。随着存入的元素数量增加,误算率随之增加。但是如果元素数量太少,则使用散列表足矣。

另外,一般情况下不能从布隆过滤器中删除元素。我们很容易想到把位数组变成整数数组,每插入一个元素相应的计数器加1,这样删除元素时将计数器减掉就可以了。然而要保证安全地删除元素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们必须保证删除的元素的确在布隆过滤器里面。这一点单凭这个过滤器是无法保证的。另外计数器回绕也会造成问题。

在降低误算率方面,有不少工作,使得出现了很多布隆过滤器的变种。

在程序的世界中,布隆过滤器是程序员的一把利器,利用它可以快速地解决项目中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如网页URL去重、垃圾邮件识别、大集合中重复元素的判断和缓存穿透等问题。

布隆过滤器的典型应用有:

知道了布隆过滤去的原理和使用场景,我们可以自己实现一个简单的布隆过滤器

分布式环境中,布隆过滤器肯定还需要考虑是可以共享的资源,这时候我们会想到Redis,是的,Redis也实现了布隆过滤器。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布隆过滤器通过bloomFilter.writeTo()写入一个文件,放入OSS、S3这类对象存储中。

Redis提供的bitMap可以实现布隆过滤器,但是需要自己设计映射函数和一些细节,这和我们自定义没啥区别。

Redis官方提供的布隆过滤器到了Redis4.0提供了插件功能之后才正式登场。布隆过滤器作为一个插件加载到RedisServer中,给Redis提供了强大的布隆去重功能。

在已安装Redis的前提下,安装RedisBloom,有两种方式

直接编译进行安装

使用Docker进行安装

使用

布隆过滤器基本指令:

我们只有这几个参数,肯定不会有误判,当元素逐渐增多时,就会有一定的误判了,这里就不做这个实验了。

上面使用的布隆过滤器只是默认参数的布隆过滤器,它在我们第一次add的时候自动创建。

Redis还提供了自定义参数的布隆过滤器,bf.reserve过滤器名error_rateinitial_size

但是这个操作需要在add之前显式创建。如果对应的key已经存在,bf.reserve会报错

我是一名Javaer,肯定还要用Java来实现的,Java的Redis客户端比较多,有些还没有提供指令扩展机制,笔者已知的Redisson和lettuce是可以使用布隆过滤器的,我们这里用Redisson

为了解决布隆过滤器不能删除元素的问题,布谷鸟过滤器横空出世。论文《CuckooFilter:BetterThanBloom》作者将布谷鸟过滤器和布隆过滤器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相比布谷鸟过滤器而言布隆过滤器有以下不足:查询性能弱、空间利用效率低、不支持反向操作(删除)以及不支持计数。

由于使用较少,暂不深入。

https://www.cs.cmu.edu/~dga/papers/cuckoo-conext2014.pdf

http://www.justdojava.com/2019/10/22/bloomfilter/

https://www.cnblogs.com/cpselvis/p/6265825.html

https://juejin.im/post/5cc5aa7ce51d456e431adac5

5、垃圾回收机制JVM的垃圾回收机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JVM有哪些垃圾回收算法?各自有什么优势?

2.CMS垃圾回收器是如何工作的?有哪些阶段?

3.服务卡顿的元凶到底是什么?

Java不用程序来管理内存的回收,但这些内存是如何回收的?

其实,JVM有专门的线程在做这件事情。当内容空间达到一定条件时,会自动触发,这个过程就叫GC,负责GC的组件被称为垃圾回收器。JVM规范没有规定垃圾回收器怎么实现,它只需要保证不要把正在使用的对象回收掉就可以。在现在的服务器环境中,经常被使用的垃圾回收器有CMS和G1,但JVM还有其它几个常见的垃圾回收器。

GC的过程是先找到活跃的对象,然后把其他不活跃的对象判定为垃圾,然后删除,所以GC只与活跃的对象有关,和堆的大小无关。

接下来学习下分代垃圾回收的内存划分和GC过程,再有就是常见的垃圾回收

4月13美股交易吗

器。

这篇比较重要,因为几乎所有的垃圾回收器都是在这些基本思想上演化出来的。

GC的第一步就是找出活跃的对象,根据GCRoots遍历所有的可达对象,这个过程就叫作标记。

如上图所示,圆圈代表对象,绿色的代表GCRoots,红色的代表可以追溯到的对象,标记后,有多个灰色的圆圈,代表都是可被回收的对象

新手如何炒虚拟货币

清除阶段就是把未被标记的对象回收掉。

这种方式有一个明显的问题,会产生碎片空间。

比如申请了1k、2k、3k、4k、5k的内存

由于某些原因,2k和4k的内存不再使用,交给垃圾回收器回收。

解决碎片问题,就需要进行内存整理。

有一个思路就是提送一个对等的内存空间,将存活的对象复制过去,然后清除员内存空间。

在程序设计时,一般遇到扩缩容或者碎片整理问题时,复制算法都是非常有效的。比如:HashMap的扩容使用的是同样的思路,Redis的rehash也是如此。

整个过程如下图

这种方式看似完美,解决了碎片问题,但是弊端也非常明显,它浪费了一半的内存空间来做这个事情,如果原本资源就有限,这就是一种无法容忍的浪费。

不用分配一个对等的空间也是可以完成内存的整理工作。

可以把内存想象成一个非常大的数组,根据随机的index删除了一些数据,那么对数组的清理不需要另外一个数组来进行支持的,使用程序就可以。

主要思路是移动所有的存活对象,且按照内存地址顺序依次排列,然后将末端内存地址以后的内存全部收回。

对象的引用关系一般是非常复杂的,从效率上来说,一般整理算法是要低于复制算法的。

JVM的垃圾回收器,都是对以上几种朴素算法的结合使用,简单看一下它们的特点:

效率一般,缺点是回造成内存碎片的问题。

复制算法是所有算法里面效率最高的,缺点是造成一定的空间浪费。

效率比前两者要差,但没有空间浪费,也消除了内存碎片问题。

所以没有最优的算法,只有最合适的算法。

JVM是计算节点,而不是存储节点。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对象使用完成之后,它的生命周期立马就结束了,而那些被频繁访问的资源,我们希望它能够常驻在内存里。

对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大部分对象的生命周期都很短

2.其他对象则很可能会存活很长时间

现在的垃圾回收器都会在物理上或者逻辑上,把这两类对象进行分区。我们把死的快的对象所占的区域叫年轻代(YoungGeneration)。把其他活的长的对象所占的区域叫作老年代(OldGeneration),老年代在有时候会叫作TenuredGeneration。

年轻代使用的垃圾回收算法是复制算法,因为年轻代发生GC后,会有非常少的对象存活,复制这部分对象是非常高效的

年轻代的内部分区

如图所示,年轻代分为:一个伊甸园空间(Eden),两个幸存者空间(Survivor)。

当年轻代中的Eden区分配满的时候,就会触发年轻代的GC(MinorGC),具体过程如下

1.在Eden区执行了第一次GC之后,存活的对象会被移动到其中一个Suvivor分区(from);

2.Eden区再次GC,这是会采用复制算法,将Eden和from区一起清理,存活的对象会被复制到to区;接下来只需要清空from区就可以了

在整个过程中总会有一个Survivor分区是空置的。Eden、from、to的默认比例是8:1:1,所以只会造成10%的空间浪费。

这个比例是由参数-XX:SurvivorRatio进行配置的(默认为8)。

补充下不常提到的TLAB。TLAB全称是ThreadLocalAllocationBuffer,JVM默认给每个线程开辟一个buffer区域,用来加速对象分配。这个buffer就放在Eden区中。

这个道理和Java语言中的ThreadLocal类似,避免了对公共区的操作,以及一些锁竞争。

老年代一般使用"标记-清除"、"标记-整理"算法。因为老年代的对象存活率一般是比较高的,空间又比较大,拷贝起来并不划算,不如采取就地收集的方式。

对象进入老年代的途径分类

如果对象够老,会通过"提升"进入老年代。关于对象老不老,是通过它的年龄来判断的。每发生一次MinorGC,存活下来的对象年龄都会加1,直到达到一定的阀值,就会提升到老年代,

这些对象如果变的不可达,直到老年代发生GC的时候才会被清理掉。

这个阀值可以通过参数-XX:+MaxTenuringThreshold进行配置,最大值是15,因为它是用4bit存储的(所以把这个值调的很大的文章,是没有什么根据的)。

每次存活的对象,都会放入其中一个幸存区,这个区域默认比例是10%,但无法保证每次存活的对象都小于10%,当Survivor空间不够,就需要依赖其它内存(老年代)进行分配担保。这个时候,对象也会直接在老年代上分配。

超出某个大小的对象直接在老年代分配,通过参数设置-XX:PretenureSizeThreshold进行配置的,默认为0,默认全部在Eden区进行分配。

有的垃圾回收算法,并不要求age必须达到15才能晋升到老年代,它会使用一些动态的计算方法。比如,如果幸存区中相同年龄对象大小的和,大于幸存区的一半,大于或者等于age的对象将会直接进入老年代。

这些动态判定一半不受外部控制

对象的引用关系时一个巨大的网状,有的对象在Eden区,有的可能在老年代,那么这种跨代的引用是如何处理的呢?由于MinorGC是单独发生的,如果一个老年代的对象引用了它,如何确保能够让年轻代的对象存活呢?

对于是、否的判断,我们通常都会用到Bitmap(位图)和布隆过滤器来加快搜索的速度,需要另外再学习下(如果不知道这两个概念的话)

JVM也是用了类似的方法。其实,老年代是被分成众多的卡页(CardPage)的(一般数量是2的次幂)

卡表(CardTable)就是用于标记卡页状态的一个集合,每个卡表对应一个卡页。

如果年轻代有对象分配,而且老年代有对象指向这个新对象,那么这个老年代对象所对应内存的卡页就会被标识为dirty,卡表只需要非常小的存储空间就可以保留这些状态,垃圾回收时,就可以先读这个卡表,进行快速的判断。

接下来学习HotSpot的几个垃圾回收器,每种回收器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平常的GC优化时,一定要清楚现在用的是那种垃圾回收器。

下图包含了年轻代和老年代的划分,方便接下来的学习参考

处理GC的只有一条线程,并且在垃圾回收的过程中暂停一切用户线程。

这是最简单的垃圾回收器,虽然简单,但十分高效,通常用在客户端应用上。因为客户端应用不会频繁创建很多对象,用户也不会感觉出明显的卡顿。相反,它使用的资源更少,也更轻量级。

ParNew是Serial的多线程版本,由多条GC线程并行地进行垃圾清理。清理过程依然要停止用户线程。追求低停顿时间,与Serial唯一区别就是使用了多线程进行垃圾回收,在多CPU环境下性能比Serial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线程切换需要额外的开销,因此在单CPU环境中表现不如Serial。

另一个多线程版本的垃圾回收器。但与ParNew是有区别的

1.ParallelScavenge:追求CPU吞吐量,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指定任务,适合没有交互的后台计算,弱交互强计算。

2.ParNew:追求降低用户停顿时间,适合交互式应用,强交互弱计算。

与年轻代的Serial垃圾回收器对应,都是单线程版本,同样适合客户端使用。

年轻代Serial,使用复制算法。

老年代的OldSerial,使用标记-整理算法。

ParallelOld回收器是ParallelScavenge的老年代版本,追求CPU吞吐量。

CMS(ConcurrentMarkSweep)回收器是以获取最短GC停顿时间为目标的收集器,它在垃圾回收时使得用户线程和GC线程能够并发执行,因此在垃圾回收过程中用户也不会感到明显的卡顿。

长期看来,CMS垃圾回收器,是要被G1等垃圾回收器替换掉的,在Java8之后,使用它将会抛出一个警告!

除了上面几个垃圾回收器,我们还有G1、ZGC等更加高级的垃圾回收器,它们都有专门的配置参数来使其生效。

通过-XX:PrintCommandLineFlags参数,可以查看当前Java版本默认使用的垃圾回收器。在Java13中,默认的回收器就是G1。

以下是一些配置参数:

1.-XX:+UseSerialGC年轻代和年老代回收器

2.-XX:+UseParNewGC年轻代使用ParNew,老年代使用SerialOld。

3.-XX:+UseParallelOldGC年轻代和老年代哦都市用并行回收器。

4.-XX:+UseConcMarkSweepGC表示年轻代使用ParNew,老年代使用CMS。

5.-XX:+UseG1GC使用G1垃圾回收器

6.-XX:+UseZGC使用ZGC垃圾回收器

这些垃圾回收器的关系还是比较复杂的,请看下图

目前Java8还是主流使用版本,从Java8升级到高版本的Java体系是有一定成本的,所以CMS垃圾回收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抛个问题,如果在垃圾回收的时候,又有新的对象进入怎么办?

为了保住程序不乱套,最好的办法就是暂停用户的一切线程,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是不能new对象的,只能等待,表象是在JVM上就是短暂的卡顿,什么都干不了,这个现象叫作StopTheWorld。

标记阶段,大多数是要STW的。如果不暂停用户进程,在标记对象的时候

金刚狼游戏攻略

,有可能有其它用户线程会产生一些新的对象和引用,造成混乱。

现在的垃圾回收器,都会尽量去减少这个过程。但即使最先进的ZGC回收器,也会有短暂的STW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现有基础设施上,尽量减少GC停顿。

举例说明下

某个高并发服务的峰值流量是10万次/秒,后面有10台负载均衡的机器,那么每台机器平均下来需要1w/s。假如某台机器在这段时间内发生了STW,持续了一秒,那么至少需要10ms就可以返回的1万个请求,需要至少等待1秒。

在用户那里的表现就是系统发生了卡顿。如果我们的GC非常的频繁。这种卡顿就会特别的明显,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虽然说Java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棒的自动内存管理机制,但也不能滥用,因为它是有STW硬伤的。

介绍了堆的具体分区,年轻代和老年代。介绍了多个常用的垃圾回收器,不同的垃圾回收器有不同的特点。各种垃圾回收器都是为了解决头疼的STW问题,让GC时间更短,停顿更短,吞吐量更大。

接触了很多名词,总结如下

1.Mark

2.Sweep

3.Copy

4.Compact

1.Younggeneration

2.Survivor

3.Eden

4.OldGeneration|TenuredGeneration

5.GC

--1.MinorGC

--2.MajorGC

1.weakgenerationalhypothesis

2.分配担保

3.提升

4.卡片标记

5.STW

布隆过滤器布隆过滤器(英语:BloomFilter)是1970年由布隆提出的。它实际上是一个很长的二进制向量和一系列随机映射函数。主要用于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一个集合中。

通常我们会遇到很多要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在某个集合中的业务场景,一般想到的是将集合中所有元素保存起来,然后通过比较确定。链表、树、散列表(又叫哈希表,Hashtable)等等数据结构都是这种思路。但是随着集合中元素的增加,我们需要的存储空间也会呈现线性增长,最终达到瓶颈。同时检索速度也越来越慢,上述三种结构的检索时间复杂度分别为,,。

这个时候,布隆过滤器(BloomFilter)就应运而生。

了解布隆过滤器原理之前,先回顾下Hash函数原理。

哈希函数的概念是:将任意大小的输入数据转换成特定大小的输出数据的函数,转换后的数据称为哈希值或哈希编码,也叫散列值。下面是一幅示意图:

所有散列函数都有如下基本特性:

但是用hash表存储大数据量时,空间效率还是很低,当只有一个hash函数时,还很容易发生哈希碰撞。

BloomFilter是由一个固定大小的二进制向量或者位图(bitmap)和一系列映射函数组成的。

在初始状态时,对于长度为m的位数组,它的所有位都被置为0,如下图所示:

[图片上传失败...(image-303c04-1595324887187)]

当有变量被加入集合时,通过K个映射函数将这个变量映射成位图中的K个点,把它们置为1(假定有两个变量都通过3个映射函数)。

查询某个变量的时候我们只要看看这些点是不是都是1就可以大概率知道集合中有没有它了

为什么说是可能存在,而不是一定存在呢?那是因为映射函数本身就是散列函数,散列函数是会有碰撞的。

布隆过滤器的误判是指多个输入经过哈希之后在相同的bit位置1了,这样就无法判断究竟是哪个输入产生的,因此误判的根源在于相同的bit位被多次映射且置1。

这种情况也造成了布隆过滤器的删除问题,因为布隆过滤器的每一个bit并不是独占的,很有可能多个元素共享了某一位。如果我们直接删除这一位的话,会影响其他的元素。(比如上图中的第3位)

相比于其它的数据结构,布隆过滤器在空间和时间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布隆过滤器存储空间和插入/查询时间都是常数,另外,散列函数相互之间没有关系,方便由硬件并行实现。布隆过滤器不需要存储元素本身,在某些对保密要求非常严格的场合有优势。

布隆过滤器可以表示全集,其它任何数据结构都不能;

但是布隆过滤器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误算率是其中之一。随着存入的元素数量增加,误算率随之增加。但是如果元素数量太少,则使用散列表足矣。

另外,一般情况下不能从布隆过滤器中删除元素。我们很容易想到把位数组变成整数数组,每插入一个元素相应的计数器加1,这样删除元素时将计数器减掉就可以了。然而要保证安全地删除元素并非如此简单。首先我们必须保证删除的元素的确在布隆过滤器里面。这一点单凭这个过滤器是无法保证的。另外计数器回绕也会造成问题。

在降低误算率方面,有不少工作,使得出现了很多布隆过滤器的变种。

在程序的世界中,布隆过滤器是程序员的一把利器,利用它可以快速地解决项目中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

如网页URL去重、垃圾邮件识别、大集合中重复元素的判断和缓存穿透等问题。

布隆过滤器的典型应用有:

知道了布隆过滤器的原理和使用场景,我们可以自己实现一个简单的布隆过滤器

分布式环境中,布隆过滤器肯定还需要考虑是可以共享的资源,这时候我们会想到Redis,是的,Redis也实现了布隆过滤器。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布隆过滤器通过bloomFilter.writeTo()写入一个文件,放入OSS、S3这类对象存储中。

Redis提供的bitMap可以实现布隆过滤器,但是需要自己设计映射函数和一些细节,这和我们自定义没啥区别。

Redis官方提供的布隆过滤器到了Redis4.0提供了插件功能之后才正式登场。布隆过滤器作为一个插件加载到RedisServer中,给Redis提供了强大的布隆去重功能。

在已安装Redis的前提下,安装RedisBloom,有两种方式

直接编译进行安装

使用Docker进行安装

使用

布隆过滤器基本指令:

我们只有这几个参数,肯定不会有误判,当元素逐渐增多时,就会有一定的误判了,这里就不做这个实验了。

上面使用的布隆过滤器只是默认参数的布隆过滤器,它在我们第一次add的时候自动创建。

Redis还提供了自定义参数的布隆过滤器,bf.reserve过滤器名error_rateinitial_size

但是这个操作需要在add之前显式创建。如果对应的key已经存在,bf.reserve会报错

我是一名Javaer,肯定还要用Java来实现的,Java的Redis客户端比较多,有些还没有提供指令扩展机制,笔者已知的Redisson和lettuce是可以使用布隆过滤器的,我们这里用Redisson

为了解决布隆过滤器不能删除元素的问题,布谷鸟过滤器横空出世。论文《CuckooFilter:BetterThanBloom》作者将布谷鸟过滤器和布隆过滤器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相比布谷鸟过滤器而言布隆过滤器有以下不足:查询性能弱、空间利用效率低、不支持反向操作(删除)以及不支持计数。

好了,关于bitmap和布隆过滤区别和bitmap和布隆过滤器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