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F产品业绩不佳展期能否化腐朽为神奇
FOF产品业绩不佳 展期能否化腐朽为神奇?
FOF产品业绩不佳 展期能否化腐朽为神奇? 更新时间:2010-9-18 7:41:04 平安证券管理的4款银行系FOF多次展期 8月25日,中信银行发出公告,提示购买了“中信理财之代客境外理财产品2号”的客户,该产品需要展期,客户需自愿选择展期与否。该产品将于9月20日到期,但截至9月6日,人民币款产品净值只有0.64元,意味着在长达三年的投资中亏损将近40%。 遭遇这种尴尬的不单是中信这款产品。目前,平安银行有三款FOF产品正在办理展期中,同样因为业绩不佳。 这样的时刻,对于银行和投资者来说,都是难以平静的,一些投资者无法接受产品亏损的现实。2007年和2008年产品发售时,曾号称可以达到20%甚至30%收益的产品,有些投资者排队抢购才到手的银行系QDII和FOF,如何落到今天的结局? 一位购买了两款QDII产品的投资者说,年初一款已因投资到期亏损而办理了展期,而今中信这款又面临展期,他很矛盾和无奈,展期的话又担心表现仍不会好,不展期的话亏损又达近40%,内心实在不甘。 平安银行4款FOF多次展期 9月3日,平安银行网站公告称,平安银行2007年发行的“盈丰0708、0712基金优选人民币理财计划”,2008年3月发行的“安盈0808基金优选3号人民币理财计划”三款FOF产品需延期。截至8月31日,三款产品累计分别亏损31.44%、34.95%和24.1%。 事实上,这已经是三款产品第二次提出延期。盈丰0708、盈丰0712和安盈0808分别在去年9月、12月和今年3月已进行过一次到期展期。当时,三款产品各自亏损30.22%、30.59%和20.76%。 可见,经过一年或半年的投资,三款产品净值变化不大。平安的这三款FOF和华夏银行“创盈7号”,投资管理人均为平安证券。 平安银行某理财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表示,FOF这种产品与A股走势紧密相关,三款产品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2008年以来A股市场的惨烈,致使很多投资证券市场的产品出现了巨幅亏损,元气大伤。 平安银行提供给客户两种选择方式:不愿意展期的客户,平安为其设计了一款对接理财产品,为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客户可选择购买或不购买;愿意展期的客户则继续持有这些FOF产品。这基本是一种通行的“危机处理”方式。 据《财商》查阅多家银行QDII和FOF投资情况,这些多与境内境外股票市场投资相关的高风险产品,在今年年内将有一批到期的产品,而其中一些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比如,华夏银行2008年1月发行的“人民币创盈7号”,将于明年1月份到期,而截至9月3日的净值只有0.5969元,亏损约40%。 该产品2008年发行时本来只打算投资一年,但到期后亏损44%左右,只好提出展期两年,而现在两年期将到,还是亏损40%。可以说,两年投资期内并无甚作为。 “最重要还是看投资管理人能力” 《财商》统计,银行系FOF总发行量有40多款,背后的投资管理人颇多,但真正投资业绩好的仅集中在光大证券和汇添富基金等少数几家。 比如,光大银行此前已经到期的“同赢五号”实现了38.6%的收益,“同赢五号”4当前累计收益已达18%。这些产品都由光大证券管理。“同赢五号”在A股将近6000点时入市,产品到期时A股为3000点左右。 为何FOF产品的投资结果差异会这么大?“一是股市风险,因为FOF产品将部分资金投放在基金上,基金随着股市表现而波动,这直接影响FOF净值;二是投资顾问的投研能力,建仓时机和仓位比例对产品净值影响很大;三是基金经理更换风险。”多位银行产品设计人员对《财商》如此解释。 “最重要的还是看投资管理人的能力。”某股份制银行首席理财师对《财商》表示,光大银行的FOF主要由光大证券运作,这支投研团队相对优秀。相比之下,平安证券在债券投资上有一定优势,但在资产管理上尚有差距。 光大银行内部资深人士也对《财商》表示,一只FOF最大的取胜因素在于资产管理人的投资能力。“不同银行发行的FOF产品,其投资风格不一样,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证券公司的风格是激进还是稳健,直接影响收益和风险。” 据《财商》采访了解,银行发行的FOF都交由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去投资,QDII绝大部分也交由境外投资顾问投资,极少量产品由银行自己投资管理。比如,光大银行发行的“同享1号”产品就由光大银行自己的投研团队管理,截至目前其净值已达0.999元,而目前绝大部分银行系QDII仍处于亏损状态。“这需要有自己的投资队伍,并且对自己有信心才行。”另一银行同业对此表示。 有银行人士对《财商》透露,此前某证券公司与某银行合作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亏损严重,遭到了投资者投诉,该银行为此也十分恼火,对这家证券的投资管理能力表示愤慨。“银行应该对合作伙伴的投资管理能力进行严格挑选,这样可避免日后对银行声誉造成影响,否则迟早会出投诉问题。近年来,国内银行、基金多数QDII产品面临不小的亏损,兑付损失的时刻总是最艰难的。遇到这种情况,如何留住客户的心是一种考验。” 第三方理财机构展恒理财研究总监谢银霞对《财商》表示,此前展恒理财也考察过银行系QDII和FOF的表现,后来感觉业绩做得不好,进而放弃了寻求合作的欲望。她表示,这些产品在发售时,银行也有利益在里面,一些机构与银行可能存在长期的战略合作,因此在与银行合作产品上会占据一定优势,造成银行以销售为导向,而对投资管理人能力考察不够。 多款产品“水深火热” 另据《财商》统计,除了文中上述提到的几款FOF产品外,还有一些银行系FOF和QDII即将到期。 比如,深发展聚财宝鸿运计划2007年3号精选基金人民币将于今年12月到期,截至8月10日净值0.7721元。 北京银行“心喜”系列7198号和0772号――“吉祥四宝”QDII人民币款和美元款,今年10月11日三年投资到期。截至9月13日,净值分别为0.7119元和0.792元,在离到期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料难挽回本金损失。 农业银行两款QDII“金砖四国”股票基金也将于11月到期,目前净值也不太理想。截至9月10日,人民币款净值0.7282元,亏损27%。 可以说,这些产品若想在投资期满时获得好结局,尚需加一把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