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谊兄弟看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
从华谊兄弟看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
从华谊兄弟看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 更新时间:2010-8-30 0:02:37 创业板是朝气蓬勃的股票群体,但是朝气也往往伴随着“稚气”,很多公司尚未形成可持续的经营模式
此前周迅、黄晓明等人合约到期离开公司的传言余波尚未平息,8月18日便又爆出了著名影星许晴即将放弃合约的消息,再次重挫华谊兄弟投资者的信心,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影视圈的游戏规则便是“得明星者得天下”,如果失去了明星的追捧,华谊兄弟这艘娱乐巨轮又将驶向何方呢?
想当年,正是由于坐拥众多明星“隐形资产”,使华谊兄弟成为创业板股票中不折不扣的明星,同时公司为明星大腕们设计的股权“金手铐”也被市场所称道。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短短一年之后,伴随着股票上市锁定期的愈发临近,原始股中包含的巨大利益反倒成为了明星们解约离开公司的驱动力,众多明星宁可选择“杀鸡取卵”。只不过这个选择未必不明智,因为这个“卵”不过是百万计的片酬,何况转投别家也未必会比这个价码低,而得到的“鸡”却多达千万乃至上亿。试问在这只“鸡”面前,又有谁能够“坐怀不乱”呢?
单从该公司半年报的财务报表数据来看,华谊兄弟堪称优秀公司:高达49.76%的毛利率,在上半年遍布国际3D大片的市场环境下仍然实现了逾2亿元的营业收入和2689万元净利润,不足20%的资产负债率和超过7亿元的闲置资金,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公司处于财务困境。但是困扰公司长期发展的内在缺陷却也显而易见,无论是“流动性泛滥”的明星资产,还是处于下风的院线纷争,在尚未能够达到华纳、福克斯等大牌公司的创作实力和感召力之前,华谊兄弟始终无法清晰地展现出,凭借什么资源能够保持现有的盈利水平和成长能力。
在我来看,华谊兄弟与其下大力气、耗费巨额资金笼络明星,倒不如静下心来投资于研发、创作等技术领域,打造真正属于公司自己的资源,然后靠着优秀的影片创作和拍摄质量,反过来吸引明星的加盟。或许这样做的短期效益不会像“明星效应”那样显著,却更加“实惠”、能够为公司所控制,反倒更有利于公司股东的长期利益。
从华谊兄弟的一波三折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不仅要看当下的财务数据是否靓丽,更要看公司是否具备别人拿不走、学不来的核心竞争力,而这恰恰是很多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块股票所缺少的。创业板是朝气蓬勃的股票群体,但是朝气也往往伴随着“稚气”,很多公司尚未形成可持续的经营模式,甚至很多公司完全依赖于几个高管人员的个人才智),或者某几个大客户的订单、海普瑞)。
这看似更有“效率”的盈利“捷径”,里面的风险又有多大呢?现在不是在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块的公司中涌现出了众多辞职套现的高管吗?失去了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源,上市公司还有能力按照原先预想的方向发展吗?这一连串的问号都是在揭示“新模式、创新型公司”的高风险,这些风险不仅来自于市场,更多地则来自于公司竞争力的稳定性。所以作为投资者不应该看到“新模式”就“热血沸腾”,而给予创新型公司过高的估值,因为这只会平添投资的风险。
同时,这也为高管持股的现象敲响警钟,“金手铐”是“铐”不来核心竞争力的,不恰当地运用员工持股很可能适得其反,而作为证券监管部门,是否也应当加强对原始股以及股权激励行为的监管和合理疏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