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控手段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这个问题,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控手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实施风险管理银行经营性风险指标有哪些“流动性风险”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银行司库是什么意思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实施风险管理商业银特临的风险种类繁多,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特征及诱发风险的原因,巴塞尔委员会将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以及战略风险八个主要类别。面对各种风险应该有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和不同的风险管理工具。制定正确的风险管理策略以有效控制和管理所承担的各种风险,是确保商业银行稳健运行、不断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通常运用的风险管理策略可以大致概括为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风险规避和风险补偿五种策略。
(一)风险分散
风险分散是指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来分散和降低风险的策略性选择。风险分散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原理,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是全面的,而不应集中于同一业务、同一性质甚至同一个借款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组合管理或与其他商业银行组成银团贷款的方式,使自己的授信对象多样化,从而分散和降低风险。
(二)风险对冲
风险对冲是指通过投资或购买与标的资产收益波动负相关的某种资产或衍生产品,来冲销标的资产潜在损失的一种策略性选择。风险对冲对管理市场风险非常有效。近年来由于信用衍生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风险对冲策略也被广泛应用于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商业银行的风险对冲可以分为自我对冲和市场对冲两种情况。自我对冲是指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或某些具有收益负相关性质的业务组合本身所具有的对冲特性进行风险对冲。市场对冲是指对于无法通过资产负债表和相关业务调整进行自我对冲的风险,通过衍生产品市场进行对冲。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指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的经济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策略性选择。风险转移可分为保险转移和非风险转移。保险转移是指商业银行购买保险,以缴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移给承保人。当商业银行发生风险损失时,承保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责任给予商业银行一定的经济补偿。在金融风险管理中,以市场风险为代表的投机性风险一般得不到保险,但金融市场创造了类似于保险单的期权合约,使得投资者可以采取风险转移策略来管理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波动的风险。
(四)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商业银行拒绝或退出某一业务或市场,以避免承担该业务或市场风险的策略性选择。简单地说就是:不做业务,不承担风险。在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规避可以通过限制某些业务的经济资本配置来实现。商业银行首先将所有业务面临的风险进行量化,然后依据董事会所确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确定经济资本分配,最终实现为授信领度和交易限额等各种限制条件。
(五)风险补偿
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在所从事的风险进行价格补偿的策略性选择。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风险分散的风险,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在交易回报的方式,获得承担风险的价格补偿。商业银行可以预先在金融资产定价中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通过价格调整来获得合理的风险回报。步步高论文发表网创办伊始,致力于为各行各业职称评定客户提供经济论文下载、管理论文快速发表、经济职称论文发表快速写作论文写作指导等服务。
三、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管理就采取的措施
(一)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强化风险管理治理
“资本管理办法”要求银行董事会、高管层对全行风险暴露有统一和全面的理解,确保有能力及时、有效地识别新出现的和不断积累的风险,并对其采取措施。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风险治理架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专业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以及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能,提高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的风险管理参与力度;充分发挥董事会的指导作用,在银行战略目标设定、风险偏好、资本分配、风险监控等领域加大决策支持,完善风险报告路线和决策路线,负责跟踪全行风险状况、发展规模和速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判断全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确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督促高级管理层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及时处置全行面临的各种风险。
(二)加强经济资本约束,建立风险自我调控机制
经济资本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和期限下,为了覆盖和抵御银行的非预期损失所需要持有的资本数额。它取决于商业银行实际风险水平,商业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高,要求的经济资本就多,反之要求的经济资本就少。商业银行的风险来自不同的机构、部门和业务,要将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到各机构、部门和各项业务,有助于商业银行从风险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管理者,不仅可以清楚显示各机构、部门和各项业务的风险水平,制定更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策略和实施方案,有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资本与风险的匹配,而且可以使经济资本成为商业银行各考核单位确定其风险控制边界的基础,促使考核单位通过调整资产结构、减少高风险资产,来控制或回缩其风险承担行为,以发挥经济资本配置对风险的约束作用。
(三)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升级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商业银行贯彻落实
银行经营性风险指标有哪些(一)风险水平
风险水平类指标包括流动性风险指标、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操作风险指标,以时点数据为基础,属于静态指标。
1.流动性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状况及其波动性,包括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按照本币和外币分别计算。
1.1流动性比例为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水平,不应低于25%。
1.2核心负债比例为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不应低于60%。
1.3流动性缺口率为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0%。
2.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不良资产率、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全部关联度三类指标。
2.1不良资产率为不良资产与资产总额之比,不应高于4%。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不良贷款率一个二级指标;不良贷款率为不良贷款与贷款总额之比,不应高于5%。
2.2单一集团客户授信集中度为最大一家集团客户授信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5%。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一个二级指标;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最大一家客户贷款总额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10%。
2.3全部关联度为全部关联授信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50%。
3.市场风险指标衡量商业银行因汇率和利率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包括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和利率风险敏感度。
3.1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为累计外汇敞口头寸与资本净额之比,不应高于20%。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同时采用其他方法(比如在险价值法和基本点现值法)计量外汇风险。
3.2利率风险敏感度为利率上升200个基点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与资本净额之比,指标值将在相关政策出台后根据风险监管实际需要另行制定。
4.操作风险指标衡量由于内部程序不完善、操作人员差错或舞弊以及外部事件造成的风险,表示为操作风险损失率,即操作造成的损失与前三期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平均值之比。
(二)风险迁徙
风险迁徙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风险变化的程度,表示为资产质量从前期到本期变化的比率,属于动态指标。风险迁徙类指标包括正常贷款迁徙率和不良贷款迁徙率。
1.正常贷款迁徙率为正常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正常贷款之比,正常贷款包括正常类和关注类贷款。该项指标为一级指标,包括正常类贷款迁徙率和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两个二级指标。正常类贷款迁徙率为正常类贷款中变为后四类贷款的金额与正常类贷款之比,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为关注类贷款中变为不良贷款的金额与关注类贷款之比。
2.不良贷款迁徙率包括次级类贷款迁徙率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为次级类贷款中变为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次级类贷款之比,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可疑类贷款中变为损失类贷款的金额与可疑类贷款之比。
(三)风险抵补
风险抵补类指标衡量商业银行抵补风险损失的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准备金充足程度和资本充足程度三个方面。
1.盈利能力指标包括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成本收入比为营业费用加折旧与营业收入之比,不应高于45%;资产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资产总额之比,不应低于0.6%;资本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之比,不应低于11%。
2.准备金充足程度指标包括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为一级指标,为信用风险资产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贷款实际计提准备与应提准备之比,不应低于100%,属二级指标。
3.资本充足程度指标包括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4%;资本充足率为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之比,不应低于8%。
核心指标的设置实质
核心指标的设置实质是将风险量化的方法,同时通过持续监测,衡量哪些做法是可行的,而哪些是不可行的,从而逐渐减少风险,将风险降至最低。风险量化的第一阶段主要是计量和跟踪,必须要知道如何对数据进行量化,这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大多数欧洲和美国的银行,目前都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这些信息要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收集,而且必须量化。第二阶段是评估的阶段。当银行量化有关信息之后,要对它进行衡量,因此在第二阶段需要很多相关技术的开发。银行可以建立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风险损失事件数据库,并从数据中拟合风险损失的分布,通过设置一个置信区间,比如95%,银行就可以计算出风险损失,也就可以为其分配资本了。为风险分配资本的最大好处就在于,当银行遭受某种灾难性损失的时候不至于瘫痪,甚至于倒闭。而到了第三阶段,就是向各个管理层提供数据,以让他们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流动性风险”是什么?应该如何处理?流动性风险指企业虽然短期有清偿能力,但由于经营困难,面临无法及时获得充足的现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表现为现金流短缺;企业信用下降,不能获得足额的银行贷款。
一旦长期不能获得足够的现金流,企业的评级就会被调降,社会信用就会降低,企业经营将出现恶性循环,所以作为决策者,应未雨绸缪,提前应对。
导致资产缺乏流动性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用于对外投资或购置长期资产过度扩张。有些企业为筹集对外投资或购置长期资产所需的资金,出于发挥财务杠杆效应的考虑,采用银行贷款等方式大量增加流动负债。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对外投资或购置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的资金需求,但造成企业流动负债大幅度增加,偿债能力明显下降,一旦投资项目达不到盈利的预期,极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如何应对?
一是加强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投资决策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社会投资环境、市场前景、企业现有的资金状况。不能看到现在的盈利项目,一哄而上,容易形成过剩产能。
二是要要考虑企业日常的运营成本,做好日常债务管理,保持足够的合理的现金流,提高企业社会信用,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避免引起连锁反应。
三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管理。保持与银行部门的沟通协调,在发生短期流动性风险时,能够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而不是釜底抽薪。提高直接融资能力,争取金融公司、基金,投行或者大企业的直接入股投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风险承担能力。
银行司库是什么意思追根溯源,司库的本意是指掌兵器卤簿的部门或机构;后逐渐衍生为指存放和支付汇集资金的地方,如金库和国库。
根据郭道扬《会计史研究》第一卷,司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那时候尚书省掌管的户部下设金部司、仓部司、库部司、度支司和太府司等职位。到了清代,司库职能通常为辅佐主官之用,属于基层官员编制之一,设置于如内务府的官署,主要负责财物出纳。司库概念开始运用到企业,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1947年,美国无线电报公司(RCA)采用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银行家信托公司和美洲银行联合提供的“锁箱”服务,由RCA在各大主要城市租用专门的邮政信箱用于收集支票、汇票等,并授权其开立存款户的当地银行每日开启信箱,取出当日所有支票、汇票后进行立即结算,并通过电汇将资金划拨给RCA所在地银行,从而大大加速了企业收支结算工作,因此“锁箱”可以说是现代企业司库的萌芽。现代企业司库概念传入我国,则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发展。我国企业所掌控的财务资源和金融资源快速扩张,企业财资管理的内涵和边界也在不断深化。1995年中石油推广资金结算中心,1998年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网络结算服务,1999年花旗银行引入现代意义上的现金管理理念,2003年中国建设银行承建通用电气现金管理服务项目,2004年东风汽车实施国内第一个大型企业司库管理建设项目——资金集中管控。这些事件可以说是中国开始发展企业司库的重要标志。总体来说,我国财资管理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流动性管理、资金集中管理和企业财资管理。我国企业财资管理的发展过程虽然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但追赶快速。安永调查发现,虽然57%的企业仍处于传统财务管理的状况,但也有近半企业已经将企业财资管理职能进行扩展,同时更有超过70%的企业CFO希望企业财资管理发挥主动创造价值的作用。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控手段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