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基金销售机构预估净值不可信?-基金净值和累计净值是什么
有个朋友接触基金投资不久,有一天突然跟我吐槽,说买的基金被基金公司“吃了”,还问我基金公司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我刚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是有点懵的,还以为是哪家基金公司这么胆大包天操作逆天卷款潜逃了呢,一番了解之后,发现真相让人哭笑不得。
朋友所说的基金资产被基金公司“吃了”,原来是因为其通过某基金销售平台购买该基金产品后,每天盘中都会看一下这个平台提供的基金预估净值和预估净值涨幅,有一段时间经常出现平台给出的预估涨幅高于基金实际涨幅,甚至有时平台预估净值是涨的,但是一到晚上睡觉前一看,基金居然跌了。这么一来,朋友就觉得肯定是基金公司在暗中搞鬼,把基金的钱给“偷吃”了。
听完朋友的吐槽,我赶紧去一些基金销售平台的评论区围观了一下,发现他居然不是个例,有不少投资者也发表过类似的说法,尤其在股市震荡较为剧烈的时间区间内,这种评论出现频率就会明显提高。
围观了一圈后,深感自己任重道远,回去就给自己的朋友普及了一下相关的知识。
为什么会出现上文中所说的这种预估净值与实际净值严重不符的情况呢?这要从基金的定期信息披露说起。
根据法规的要求,境内的公募基金需要每季度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披露基金季度报告,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需要披露中期报告,年度结束之日起3个月内披露年度报告。其中,对于投资组合信息的披露,季度报告与中期报告、年度报告要求不一样。
拿一般基金主要投资的股票和债券这两种大类资产举例,季度报告要求披露截至报告期末基金持有的前十大重仓股票和前五大债券明细,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则要求披露截至报告期末基金持有的全部股票投资明细和前五大债券投资明细。
注意,上一段所说的股票和债券明细,无论是季度报告还是中期、年度报告,要求的都是“报告期末”,也就是3月31日、6月30日、9月30日、12月31日当天的基金持仓情况,是时间点的概念,而非区间的概念。
导致预估净值与实际净值不符的关键点来了。前面所说的那些基金定期报告披露之后,一些基金销售机构每个交易日会根据这些定期报告披露的持仓信息再结合一下当天的市场行情给出基金的预估净值,主要目的是想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但问题在于:1、基金的持仓并非是固定的,基金经理随时可能因为市场行情、风险控制等而进行调仓;2、基金的定期报告披露都是事后的,定期报告披露的时候,说不定基金的持仓已经变了。上述两个原因都会会导致基金销售平台的预估净值不准确,而且对于距离报告期末时间越久、基金经理换手率越高的基金,其预估净值就会越不准确。
图:某基金销售平台对基金预估净值及预估涨幅的风险提示
那么如何确认自己买的基金当天是涨了还是跌了呢?对于每日开放申赎的普通开放式基金(非FOF,非QDII等特殊估值时间要求基金),法规要求T+1日内披露份额净值和份额累计净值。这也就是说,从法规要求的角度来奖,今天的基金净值最晚明天(非交易日顺延)就能获取,但是为了提高服务效率,目前业内基金公司的一般做法基本是在当天晚上8:00-12:00之间就披露了,偶尔遇到特殊情况可能才会拖到凌晨后披露。
行业小Tips:
1、前面所说的“基金公司”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业内一般说“管理人”或者“基金管理人”;
2、前文中所说的“交易日”与日常所说的“工作日”概念并非完全一样,交易日肯定是工作日,但是工作日并不必然是交易日,因为国内交易所的交易时间机制就是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开市,所以一些因为法定节假日调休的周末工作日并非交易日,基于这个机制,证券基金行业基本不调休,也算是小小的行业福利。